剛需是由價值觀來判定;根據我們之前所談論的“什么決定我們的命運”那篇,我們的價值觀的正確與否是根據我們認知的全面程度決定。
- “表現型人格”的人,更偏向于追求的是自己在別人面前的表現,追求被認可,即“成功”狀態;所以在“剛需”選擇上,更偏向于在別人面前的表現;
- “進取型人格”的人,更偏向于追求的是自己在自己心目中的變化,追求自身的進步,即“成長”狀態 ,并不那么在乎自己在別人面前的表現;所以在“剛需”選擇上,更偏向于自己內在改變;
那么,我們可以看到在進取型人格的人眼中,成功僅僅是某一刻的狀態(類似于財富自由,僅僅是一個里程碑),而真正重要的剛需是成長。
我們想向財富自由、達到“不出賣時間”的狀態,價值取向是這樣:
- 我們在談論注意力的時候有這樣的一個公式:注意力>時間>金錢;
- 我們在談論財富自由的時候有這樣的一個推導出公式:成長>成功;
- 我們在談論活在未來的時候有這樣的一個推導出公式:未來>現在>未來;
但往往,大多數人的價值取向是這樣的:
- 金錢>時間>注意力;
- 成功>成長;
- 現在>過去>未來;
由于存在這樣的價值取向不一致,選擇“剛需”就自然會有所不同。為什么大多數人會選擇“金錢”、“成功”、“現在”的價值取向呢?因為他們更多的是滿足自己的“感官”需求(享受),因為這些需求更加具有“刺激性”,更加能夠解決當下的某些感官需求;日本電影《賭博啟示錄》中男主角原本可以賺到足夠的錢并獲得自由,但由于自己想“享受”那一下,最終讓他自己繼續待在暗無天日的地下。
進而,為什么大多數人最終還是賺不了很多錢?從上面可以推導出,其實大多數人的剛需并不是賺錢,而是花錢,這樣的花錢可以讓自己得到更大更多的“享受”。大多數人或多或少在腦海中有這樣的想法——“等我賺到錢,我就XX”。想一下,你是否有這樣的想法。
在很早的時候,我表哥(虔誠的佛教徒)曾經給我說過:
“現在的人很多對順其自然理解有誤,順其自然其實更多有一個前提,即在發揮人的最大能動性時,順應自然的規律來達到無為的狀態”
所以我們在選擇剛需,應該發揮自己的主動性,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倘若真的是“順其自然”,順應人的天性,你會發現各種“妖魔鬼怪”就出現,例如貪婪、懶惰、嫉妒、色欲、暴食等等,這些就會占據我們的生活,變成我們的剛需。但處在這樣的生活中(剛需中),我們會越來越難以抽身而出,成為和動物無異的“生物”,不是嗎?而人類之所以成為人類,就是因為人類可以進行思考和克服天性去改變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環境,而不是得過且過狀態。如果發揮我們主動選擇剛需,就會重新塑造我們的生活和環境。
而大部分人會反駁,有些事情有些情況并不是你能夠主動選擇的,畢竟“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而在李笑來老師的《把時間當作朋友》有這樣的一段:
奧地利神經學家、精神病學家維克多·費蘭克,他的父母、妻子、兄弟都死于納粹的魔掌,而他本人則在納粹集中營里受到殘酷的虐待。經歷了無數的波折與思考后,他明白了一件事情: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一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在最艱苦的歲月,他選擇積極向上的態度,“讓自己的心靈越過牢籠的禁錮,在自由的天地里任意翱翔”。
由上,我們得知我們選擇是自由的,即使在非常艱難的狀態下,而主動去選擇真正的剛需是我們力所能及的,而不僅僅只是“順其自然”地任由天性來控制自己的行為和價值取向。這里也正好對應了“我”是大腦的主人,而不是大腦控制“我”。
那么,通過以上的認知,我們應更偏向于更加持續的活在未來的成長剛需,那么意味著我們的“投資自身成長”的投資是長期的。竟然是持久戰,那么我們也就得出,我們最關鍵最核心的剛需——耐心。
在市面上,有不少的方法論方面書籍有著“速成”、“快速”、“干貨”等等字眼,我們注意力也吸引過去。然而,成長不可能馬上見效、馬上習得。為什么“速成”、“快速”、“干貨”等等捷徑的方法會把我們吸引住呢?正好反映了大眾對于自己發展成長的焦慮,而且是馬上實現,馬上走上“有能力”的狀態!
也正如我之前所說那樣,我們花了不少的金錢去參加各種培訓課程,在工作上面還是沒有得到技能和能力的提升,源于我們沒有耐心地實踐。按照《精益創業》的原理“開發、測試、認知”的循環過程,我們會發現“開發、測試、認知”這個循環過程是非常無聊和漫長,在“表現型人格”往往無法忍受這樣的過程實踐,對于他們來說是一個十分煎熬的過程,所以他們更加偏向于馬上見效的行動。
在古典老師的“超級個體”節目中也曾經提過,如果僅僅停留在“刷認知”(學習新認知和知識),而沒有將新的認知(知識)實踐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這個人將會徹底地“廢了”,一直停留在“刷認知”的快感當中。作家成甲深有體會,他一年讀完100本書,但回過頭來發現,自己對這些書的知識掌握為零,他把這種“刷認知”的行為叫做“低水平勤奮陷阱”。
沒有耐心的人什么都干不成。怕麻煩的人會麻煩一輩子。為什么有的人更有耐心?為什么有的人更不怕麻煩?實際上我們早就講過了:有的人活在未來。
意味著短視的人、只是活在當下的人,無論做什么都想馬上見效,可能對于他們來說,“馬上反饋”就是他們絕對的剛需。而不少人是無法活在未來,對于想活在未來也是一個比較困難的事情,所以我們不得不要調用我們“元認知能力”來進行每日的反思,對自己的行為、思考進行思考,將我們的眼睛有意地投放到更遠的未來,并根據未來的觀點或未來的價值取向去行事,從現在開始進行積累,更注重自己的改變和進步,投放更多注意力在自身的發展上。
那么,最后我們總結一下我們需要怎樣認知、選擇和培養正確的剛需呢?
- 認知剛需的選擇是由于價值觀而決定的,而價值觀的正確與否是由自己認知的全面性得來;
- 選擇剛需更多需要我們使用“元認知能力”主動去作出選擇,而不是順著自己的天性,記得“我”是大腦的主人;
- 培養剛需更多的是需要活在未來,調用“元認知能力”來耐心地積累,清楚知道活在當下是無法改變現狀,只有著眼于未來,從當下積累才能擺脫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