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圖片發自簡書App
詞句解析
江楓:一般解釋作“江邊楓樹”,江指吳淞江,源自太湖,流經上海,匯入長江,俗稱蘇州河。
另也有人認為指“江村橋”和“楓橋”。
楓橋:在江蘇吳縣閶門西七里。本名“封橋”,后因張繼此詩而改為“楓橋”。
漁火:漁船上的燈火。也有說法指一同打漁的伙伴。
原詩中的姑蘇: 吳縣在隋朝時是蘇州府治,因境內有姑蘇山,所以又叫姑蘇。
寒山寺: 在閶門西十里。在姑蘇城外,唐代詩僧寒山曾在這里住過,因而得名。
圖片發自簡書App
白話譯文
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對著江邊楓樹和漁火憂愁而眠。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鐘的聲音傳到了客船。
鑒賞
作者把船停泊在楓橋邊,一個人在船上遠望著江楓漁火,愁情滿懷,久久不能成眠。描寫旅人夜泊愁眠的心情躍然紙上。
傳說當時的寺院里,有夜半敲鐘的習俗。盡管后人有懷疑夜半和尚不一定敲鐘,烏鴉也不一定啼叫,但文藝所表現的形象卻往往超乎現實所給人的真實感。
千百年來讀者吟詠這首詩,總覺得“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無限凄涼寂寞,并不問半夜鐘聲和烏啼是否合乎事實。愁夜凄冷,鄉愁難遣,但在凄冷中,卻別有一番清麗、雅致的蕭瑟美。后兩句描寫作者的輾轉反側,想到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的寒山古寺,夜半聽得陣陣鐘聲傳到客船上來,不禁惆悵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