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參加秋總的分享會,受益很多,加深了之前自己對親子問題的一些理解,也解決了自己一些沒想明白的問題……
印象比較深的幾點
秋秋說她和她老公在一些教育問題上面和她老公不一致,導致孩紙會自動切換和爸爸媽媽的相處模式,最后發現這樣的狀況其實是秋秋自己享受這樣的狀態……我們家也存在這樣的問題,我老公在一些問題上總是沒原則的遷就孩子,比如看電視,看多久,看完了孩子吧啦吧啦對爸爸一鬧,爸爸還特別享受孩子這么對他,就特開心地繼續開給她看,起先我也是沒太在意,似乎覺得這也是一種爸爸寵孩子的表現,但是我又很糾結,覺得這樣不行,也沒有跟老公溝通這個問題。聽完課后,茅塞頓開,原來是我自己也在享受這個狀態,所以一次次睜只眼閉只眼了,錯過了很多給孩子立規則的機會……可能我潛意識里有一種錯誤的認知,覺得這也是爸爸愛孩子,就沒太急,也沒給老公認真說過這件事,回來后我在觀察著他們父女倆相處,想著找一個機會也認真和老公說說。
還有一點就是給給孩子植入一種觀念,意識,用途廣泛,比如塑造一個人的形象,舉的例子是奧巴馬媽媽給他塑造的爸爸形象。所以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他們的很多觀念形成都是由大人來完成的,我們小時候,很多大人經常會騙孩子再做什么不乖的事情警察叔叔就會把他抓起來,導致很多人大一些了還對警察叔叔有種恐懼心理,這都是小時候不當的觀念植入,對于單純的孩子們來說,他們不具備判斷是非的能力,以致于大人說什么就相信什么,也是孩子對原生家庭的忠誠吧。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就可以利用起來,把孩子往好的積極向上的方面去帶,幫他們樹立正確的三觀,給他們造夢,有規劃的讓他們走一些路。記得姐姐說在小狐貍很小的時候有段時間討論班級里誰誰長得帥,姐姐就告訴過她名牌大學里面才真的有很多的帥哥,激發了小小年紀的她渴望上名校的夢想,還有以前論壇里有人推薦的人生規劃師這本書,說的也差不多是這個理。當然要能夠引導孩子,我們做父母的本身就必須先不斷學習,一方面努力脫離原生家庭對我們影響不好的一方面,另外完善做好自己,才能帶動孩子。
還有一個問題當時沒有及時提出來,就是談到孩子害怕父母的指責……我女兒很怕我生氣,比如有時候她如果不乖乖吃飯,我就會假裝要生氣了很嚴厲的對她說你再這樣媽媽生氣了,她立馬乖乖的有點害怕的說媽媽你要生氣了……看起來挺害怕的樣子……說到這個應該是以前有次我生氣了,然后不搭理她半天,加上那次我老公一直煽風點火的說你媽媽生氣了,搞得她現在知道我生氣是什么樣了,也很害怕我生氣了……我平時偶爾也會在她不乖的時候對她說你再這樣媽媽不愛你了……大家覺得我這樣有問題嗎,我女兒好像挺怕我生氣的,我不知道能不能繼續用這個辦法來規范他的一些行為,因為他這個年紀的孩子,有些道理說是說了,但是他們當下還是會不太能理解地想去做,我不知道能不能利用他害怕這一點來不讓他做某些事,會不會導致別的問題之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