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間聽了一首許玲琴的詩《賣豆皮的夫婦》。街頭巷尾的市井氣撲面而來,普通人濃濃的生活氣息像柴灶燒飯時,向四方擴散的飯菜氣息。不信你可以拜讀一下。
男的推著日子的三輪車
頂上是遮陽的斜條紋塑料布
平鐵鍋里的豆皮
“滋滋”地冒熱氣
女的穿著干凈的花棉布衣褲
甩手甩腳地在一側
像兩條平行線
每天沿著大街延伸
他們在大街上吆喝生活
但從不用口
步履比散步略快
比欲望略慢
兩把張開的剪刀
齊刷刷地剪向一輪紅日
有人買豆皮
兩條線開始交叉
男的用鍋鏟鏟起豆皮
女的用手接錢找零
這樣的工作一個人就可以
南門 北門
我經常與他們的幸福照面
確實如此,每天我們在上下班的路上,肚子餓時,最快捷的就是在街邊小攤,買一點剛出鍋冒著熱氣的小吃。不論你早晨起得多早,晚上多晚,總有路邊的手推車亮著暖黃色氤氳燈光,燈影下,鍋里升騰而起的水蒸氣包圍燈光,使得照出的亮光變得特別柔和,城市也多了一些人情味和煙火氣。
倘若你有心在買小吃的時候跟他們聊上兩句,提到他們起早貪黑的辛苦,他們便眼皮也不抬一下,雙手依然有條不紊地熟練操作著,答道:“做小生意就是辛苦一點,可這就是生活呀!”說完抬起頭沖你憨憨一笑。這笑容真誠、明亮,透著安之若素的淡然。
越是我們司空見慣的一些現象,我們細細觀察一下,處處都是這種不去刻意思考生活,用行動詮釋生活本身的閃光點。
每次回老家,都會去一對老夫婦那里買幾個石頭粿過過嘴癮,不為別的,就為嘗嘗家鄉那久違的味道。因為石頭粿是徽州的特色小吃,在平底鍋里烙粿時,上面壓粿的是經過打磨帶手柄的石頭而得名。現在因為不再為徽商服務而成了街頭小吃,里面的餡也不再只是以前純粹的豆黃餡、芝麻餡,而是多了各種豐富蔬菜餡。
每次認準他們家買粿的原因,不僅僅是他們的味道好,更重要是他們的待人之道。如今已六十多歲的老兩口,幾十年來,每天在路邊迎來黎明的第一縷曙光。手推車已經推壞了好幾輛。如今家里子孫滿堂,根本就不缺他們的吃穿,他們依然約定俗成,每天天還沒亮就到了固定地點,腳下的行道地磚換了一遍又一遍,買粿的人也換了一茬又一茬,當年喊他們哥姐的如今也成了別人口中的爺爺奶奶了,他們還依然固守陣地,給周圍遠遠近近的人帶去方便,成了大家一道不可或缺的味蕾念想。
除此之外,見人就一臉真誠的笑容,也是大家愿意關顧的主要原因。他們周圍有好幾家攤位,唯獨他家的排長隊。每次問他們苦不苦時,他們描述起來時,像在講別人故事。再看他們不言而喻的默契度,就知道他們肯定經歷過許許多多不容易渡過的時光。
不信你看他們的配合默契程度便知。女的搟粿皮,加粿餡,一個粿攤好成型時,大伯已經在鍋里挪出空位置,原本的兩條平行線這時會交織一起,女的放粿入鍋,男的一手拿著傳著熱量的石頭,另一只手拿著鍋鏟前后左右一陣忙碌,鍋里“呲呲呲”地冒著熱氣,女的繼續用幾十年練就的功夫,像變戲法似得又把新的粿給攤好了。
看似各自忙碌的他們,把關心對方全落在細節上,比如不時測頭看看對方一眼;對方流汗了拿毛巾輕輕幫忙擦去,冷了,身后的塑料簾早已經放下;忙碌時,邊上的手早已伸了過來……
可要問他們累不累,回答總是在“呵呵呵”的笑后,來一句“已經習慣了,這就是生活嘛!不這樣做反而覺得內心不自在,空落落的。”
老夫婦對待生活的態度,讓我們又學了一招,想要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活,那就是過好當下,別去把生活想復雜了,結果反而處處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