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發展可以被劃分為生理發展(身體的變化)、個性發展(個體人格的變化)、 社會性發展(個體與社會其他成員間關系的變化)和認知發展(思維能力的變化)。發展其實是一系列因素交互影響、協同作用的結果,每個人是以不同的速度發展的,發展是相對有序的,發展是漸進的。
?一、認知發展理論
1、皮亞杰的理論
????? 皮亞杰認為,為了不斷地努力了解這個世界,人類的思維過程從出生到成熟都在發生著根本性的變化,雖然這種變化是相當緩慢的。皮亞杰指出存在四個因素一一生理成熟、活動、社會經驗和平衡,正是它們的相互作用影響了思維的變化。 影響我們理解世界的一個最重要因素就是成熟。 成熟主要指個體表現出來的生理變化, 這些變化由遺傳所決定。除了確保兒童獲得充足的營養和關心他們的健康,家長和教師對這一部分的認知發展幾乎沒有任何影響。
????? 活動是另一個影響因素。隨著生理上的成熟,兒童的能力也在不斷增強,并通過與環境互動得以學習。在發展過程中,我們也在不斷地與周圍的人進行互動。皮亞杰認為,社會傳遞或者向別人學習均會影響認知的發展。如果沒有社會傳遞,我們就得自己重新摸索已經被我們的文化所創造出來的所有東西。認知發展的階段不同,個體從社會傳遞中獲得知識的數量也有所不同。
????? 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基于這樣一種假設:個體總是試圖理解外界,并在對物體、人和觀念的直接經驗中主動創造知識。成熟、 活動、社會傳遞、平衡都會影響思維過程和知識的發展。作為對這些影響因素的回應,思維過程和知識通過思維組織的變化(圖式的發展)和適應而發展--其中適應包括同化(納入已有圖式)和順應(改變先前已有的圖式)這兩個互補的過程。圖式是思維大廈的基石,這些組織化的動作和思想系統使我們得以在頭腦中表征或思考世界中的物體和事件。 圖式可能很小、很專門化(抓、辨認正方形),也可以很大、很一般化(在一個陌生的城市使用地圖)。個體就是通過不斷增加和組織自身的圖式來適應環境的。
?2、維果斯基的理論
????? 維果斯基認為必須將人類活動置于其文化背景中去理解。他認為,我們特有的心理結構和思維過程來自于我們與他人的社會互動,文化工具尤其是語言是個體發展的關鍵因素,最近發展區是使學習和發展成為可能的一個區域。不論處于哪個發展點,總有一些問題是兒童有可能解決的,還有一些問題是超出兒童能力范圍的。最近發展區就是兒童不能獨立解決問題,但在成人或者更有能力的同伴的指導或幫助下能成功解決的這樣一個區域。
????? 維果斯基認為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不需要被動地等待認知的發展。事實上,“恰當的、有組織的學習能促進心理發展,并引發大量的無法脫離學習的發展過程”。他將學習視為發展的一個工具--學習推動發展進人更高水平,而社會互動在學習中起著關鍵作用。維果斯基關于學習推動發展進人更高水平的觀點,意味著他人(包括教師)在兒童認知發展中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
?二、認知發展理論對教學的啟示
1、基于學生的思維進行教學
???? ?即使在同一個班上學習的學生,他們在認知發展水平和理論知識上都會有所不同。作為老師,當你發現學生遇到困難時,怎么判斷是因為他們缺乏必需的思維能力,還是因為不知道些基本的事實。教學不應當讓學生因為學的東西太簡單而厭倦學習也不應該讓學生因為學的東西太難以理解而棄之不理。失衡狀態必須恰到好處才能促進發展。創設一些容易犯錯誤的情境,有助于建立合適的失衡水平。當學生在情境中感到應該發生的(這么大的木頭應該沉到水里)和實際上出現的(木頭是漂著的)有沖突時,他們就會重新思考,并從中學習新的知識。?
2、成人和同伴的作用
????? 維果斯基認為,兒童不是獨自發現守恒或分類等認知操作的。家庭成員、 教師、同伴,甚至是軟件工具等都會介入這個發現過程中,并提供幫助。 大部分時候,指導是通過語言交流實現的, 至少在西方是這樣的。但在某些文化中,最主要的方式不是口頭指導,而是讓兒童觀察熟練者的示范,以此來指導兒童的學習。 一些學者將這種成人的幫助稱為支架。這一術語巧妙地說明了這樣的過程:兒童在尚未建立穩固的理解時,利用這種幫助作為支持;而當他們建立起穩固的理解后,他們最終將離開這些支持,獨立解決問題。維果斯基的理論強調教師與學生之間更加動態的交流,這種交流讓教師能夠協助學生完成他們不能獨立完成的任務。
?3、輔助學習
?????? 輔助學習或有指導的參與需要支架在適當的時候提供信息、提示、回憶線索、鼓勵,然后逐漸讓學生獨立去做。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輔助學生進行學習,如根據學生的水平調整材料或問題,示范解題技巧或思維過程,帶領學生一步步地解決復雜問題,完成部分任務,給予詳細的反饋并允許修改,通過提問集中學生注意等。
?4、教學與“魔法中心”
????? 皮亞杰和維果斯基都同意,教育應該在學生的“魔法中心”或“匹配”空間中進行--在這樣的區域里,學生既不會覺得無聊,也不會感到受挫。我們應該把學生放在他們需要去努力理解但同時也能得到同伴或教師幫助的情境中。有時, 能幫助一位學生解決問題的最好的“教師”,恰恰是另一位剛好能解決這個問題的同齡學生,因為這個同齡學生可能正在這位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讓一個學生和另一個稍比他強點的同伴一起學習是個不錯的想法—兩個學生都能從相互解釋、說明和質疑中受益。另外,應當鼓勵學生使用語言去組織自己的思維,談論他們正在嘗試完成的任務。對話和討論是非常重要的學習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