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成功的新互聯網公司和產品一茬接一茬地生根、發芽和興盛,不經意間國人的生活被或輕或重、這樣或那樣地改變。從南到北,全國大干快上地興起了互聯網創業熱潮(畢竟互聯網是看上去進入門檻比較低的行業),也形成了諸如網易幫、騰訊系、北京創業者群體這樣的集體印象。有一種聲音說,在這一撥大潮中,上海創業公司好像失聲了。
其實不太準確,上海有大眾點評,有餓了嗎,更早的還有陳天橋的網上迪斯尼夢想。信息通暢、交流便利的今天,地圖炮式地說上海無成功的創業公司,?肯定是武斷的。但若要客觀地描述上海這個城市在當下創業大潮中的位置,恐怕也只能說是邊陲大國。說“大”,是因為在各個領域上海創業群體永不缺席;說“邊陲”,是因為這些公司似乎總缺些運氣或韌性,鮮有能取得行業第一的案例。
戰略、團隊和資源,幾乎是構成公司成功的全部要素。在資金充裕、創業公司眾多的今天,好的資源和好的方向好像總是不缺的,至少在統計意義上是不缺的。但是上海可能缺少與行業特質匹配的團隊。
傳統的互聯網創業,做的是純線上的生意,廣告、游戲、虛擬增值幾乎囊括了全部的商業模式。這個階段,上海有發達的廣告業者,但是缺工程師。中國最早的程序員,不是在北京,就是在廣東;從人才培養看,上海的學校也是綜合類、財經類多,工程類少,像北航、北郵這樣的學校更是找不出來;文化包容方面,既不如北京海納百川,又不像深圳那樣沒有歷史包袱。結果就是:團隊難尋。
稍晚的O2O創業階段,實際上又進入了拼執行、拼低毛利的運營時代。上海喝咖啡的團隊,再一次不敵吃大蒜蒜的糙漢,難免落得“起大早、趕晚集”的境地。朋友說,上海城市性格像紐約,盛產Mad Man、好電影和金融家,精致精明,自成一派。
上面就是我對上海和滬上創業公司的無理攻擊。但是最近我有了新的思考,上海在一個領域,表現出了異于其他城市的優勢。這個領域就是新文化。最近火得發紫,被潮人們上趕著貼在自己身上做為時尚標簽的B站,學習AKB48最到位的SNH48,各種二次元創業,都發生在上海。文化這件事,恰恰不是純靠技術先進和野蠻競爭,上海團隊的劣勢就也不那么突出。反而因為上海在消費主義文化領域的超前,讓他們有一些微妙的優勢。
逼格、潮流這些詞匯,也會被用在京廣深的先鋒人士身上。但是上海團隊,更能領會這些詞匯與商業和消費間的關系,而非把格調和潮流做成遺世獨立的藝術品。加之北方人土、港粵文化勢衰,上海更是有站上文化橋頭堡的趨勢。
新文化和內容領域,線下拼殺不兇,對內容方向和消費心理的把握沒有現成公式,更難復制。這似乎是更適合上海創業公司的方向。雖然這個地圖炮開得有些隨意,但且耐心讓我們觀察看看是否有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