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blockquote>本章主旨是再為“學”下定義。前幾章的主旨都是論證“學”,但把“學”放在了一個特別寬泛的范圍中討論。愈是寬泛愈難以定義和把握。從可操作性方面講,需要把探討空間再縮小。此處涉及到“學”的主體是“弟子”,現代稱“學生”?!暗茏印眮碜陨鐣鱾€方面,聚在一起成為一種特別的組織,相當于宗族社會層次。一方面,由老師和弟子構成的團體象個大家庭,另一方面,弟子之間的同學感情又使之如“鄉親”一樣,故弟子兼具家庭與鄉黨的雙重社會屬性,涵蓋面廣;而作為弟子,所要做的主要事情又是“學”,針對性強。故以弟子行為來定義學,更能突顯“學”的特點和性質。
“入則孝”
“入”的是家庭和學堂,“孝”的是父和師。“孝”本是家庭中子對父的行為,現在孔子將其擴展到學堂中的老師身上。按照人與人之間關系定位,學生對老師的行為應為“敬”,現在以“孝”代替“敬”,就是把師當成父。
“出則弟”
“出”的是家庭和學堂,“弟”的是同學和朋友?!暗堋北臼羌彝ブ械軐π值男袨?,現在孔子將其擴展到學堂中的同學和學堂外的朋友身上。按照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定位,同學和朋友間應當“信”,現在以“弟”代替“信”,就是把同學和朋友當成兄弟。
“謹而信”
“謹”對事,“信”對人,意思是認真做事,誠信對人。在家庭和學堂范圍外是鄉黨以及社會組織,按照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定位,鄉黨中是“老鄉”關系,社會組織中是“合約”關系,“謹而信”即對合約要認真,對鄉親要誠信?!爸敗笔菍Υ约汗ぷ鞯囊环N態度,“信”是朋友間的行為,現在以之代替鄉黨、組織等,就是把鄉黨一類人當朋友對待,把工作當自己的事去做。
“泛愛眾”
心有所系為“愛”;無差別愛稱“泛愛”,即對窮人、富人、好人、壞人一樣愛;“眾”指大眾,天下人稱大眾。把對少數親人的愛施于天下人,即是把天下人當自己的親人。
“而親仁”
主動接近為“親”;“仁”,指仁的境界。“親仁”,一是意愿上想達到“仁”的境界,二是行為上正向“仁”的境界發展。
“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行”一字,明確了“孝、弟、謹、信、愛”加上“親仁”就是“行”的主要內容?!靶小钡挠嗔τ脕韺W文,“行”的主力當然是用來學孝、學弟,學謹、信、愛等等。在此處,行即學,學即行,“行有余力”即“學有余力”?!靶?、弟、謹、信、愛”和“親仁”就是“學”的主要內容,“學文”則是“學”的次要內容?!傲Α保M一步表明學必用力,力必出自身體力行,即“學”是一種身體實踐的行為。“有余力”是假設,即“如果還有余力”,表明力應最多地用在“學”的主要方面,在完全滿足“學”的主要功能后,再用在“學文”上。
“文”與“孝、弟、謹、信、愛”等屬于不同關系范疇。就本章而言,“孝、弟、謹、信、愛”是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拔摹笔侵敢磺兄R技能,屬于“物”的范疇,“學文”是人與物之間的關系。“學文”被當“余力”而為的事,表明一切知識技能都不是“學”所要注重的內容。故而于儒家而言,“學”作為“道”之本,作為“道體”之“學用”,作為“得道”之方式,特被定義為“人與人之間的合道關系行為”,而且是“把對少數人的孝愛等行為施予多數人”的行為,并且“以‘親仁’為標準”。
從本章孔子對“學”的定義,還可辨析儒家、道家、佛家在修道上的不同。儒家側重于人(事),兼顧于社會(政),稍涉于道(物);道家則側重于道(物),兼顧于社會(政),稍涉于人(事);佛家則側重于道(物),兼顧于人(事),稍涉于社會(政)。
愛國興學|治國|論語之弟子規:“行有余力以學文”
圖片發自簡書App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學而篇第一】1·6 「原文」1·6子曰:“弟子(1)入(2)則孝,出(3)則弟,謹(4)而信,汎(5)愛眾,而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