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無論產品多么復雜,用戶購買行為都是簡單的。
從目標層面來說,產品經理的工作流主要分為3塊:
1)立項
【了解業務】
需要從了解業務開始,了解業務不是只了解一下業務模式、業務流程是什么,而是要細節地去跟業務方溝通、涉獵,去了解業務方本質的需求是什么。
本質上是要梳理出業務需求池和業務流程圖:業務是怎么流轉的、業務部門之間是怎么聯動的。之后就能去拆分業務方希望這個產品或這個版本要達到什么目的,即業務方希望什么人(他的用戶)在什么情況下做什么事情。
Eg. 教育型產品——希望我的學生在空余的時間來聽我平臺上面的課程。教育型產品還有一個特點,上課的是孩子,付費的是家長,所以也還希望家長在孩子學習的情況下能夠付費。以上2點就是本質上業務的需求。
梳理出業務需求池,辨別出真偽需求,即業務方提的需求到底是不是真的、還是假的。梳理完業務需求之后,再開始梳理模塊。
【梳理模塊】
模塊,指的就是在了解了業務方提出的A、B、C3個需求,它對應到產品經理需要做的產品,它對應到每個模塊里面需要應用到哪些內容。即業務方提的A需要,它對應的是哪個模塊。
比如電商中的促銷、對某個商品進行促銷,對應的就是商品模塊,對應整個商品的體系,細化來說對應的就是優惠券、滿減券等。產品經理需要梳理的是優惠券體系,優惠券體系屬于優惠券模塊,優惠券模塊必須依附于商品,是商品當中的一個主要模塊。
就是梳理出A業務需要在哪個模塊里面、B業務需要在哪個模塊里面。當梳理完業務對應的模塊之后(要么是業務模塊、要么是產品模塊,每個業務最后要落地到產品),就可以判斷這個項目可不可以做,然后給上級匯報、跟團隊溝通,這時就是立項階段。
2)產品階段
【功能模塊】
梳理出產品模塊后,就拆分成產品的功能。Eg. 優惠券模塊對應的功能有優惠券中心、對應的字段等等。就是把產品模塊再梳理出功能模塊,然后再把功能點分幾個版本去迭代。即從產品架構到功能板塊,從大到小一一的去拆分,拆分成功能模塊就輸出功能需求池。
【功能流程】
梳理出功能模塊之后,每個功能之間會有一個流程,比如怎么從商品上跳轉到優惠券——有提示去領優惠券,那從商品跳到了優惠券中心。
我們就需要把每個功能模塊之間串聯起來,用流程圖串聯起來,每一個功能都有輸入條件和輸出條件。
所以從目標導向來說,我們需要把功能模塊轉化成功能之間的流程,那么就輸出功能流程圖。
【頁面設計】
有了功能、有了流程,就開始做頁面設計,即畫原型。需要根據功能模塊和功能流程來制定頁面原型。
寫一個產品自查表,針對你的產品,正常的怎么流轉、邊界值該怎么去串聯、怎么提示,輸入條件是什么,輸出條件是什么,對應的頁面原型能不能完整的呈現出來。
如果不能完整地呈現出來,那中間用戶走著走著就斷路了,那肯定不行。一定要讓用戶從開始到結束都很好的呈現出來。
【頁面邏輯】
有了功能模塊、有了功能流程、有了頁面原型,接下來就是關于頁面的設計邏輯。
邏輯三段論:聚類、遞歸、因果。
聚類:把你見到的任何事物,用不同的分類標準進行分類;
遞歸:把你見到的任何事物,分類之后,用不同的排序規則進行排序;
因果:把你見到的任何事物,經過分類、排序之后,用不同的視角思考它們之間的因果關系。
把邏輯梳理清楚,邏輯包含有字段邏輯、功能邏輯、頁面邏輯都要梳理清楚,跟頁面原型是緊密的結合在一起的。
從業務——模塊——功能模塊——流程——頁面設計——頁面邏輯,最后形成所謂的PRD,形成PRD之前就是要把這6步完整的囊括起來,如果沒有這6步,PRD根本呈現不了。
【需求文檔】
PRD的格式:做這個版本的目的是什么,這個版本的設計人員,用戶屬性,用戶畫像,運營體系是什么,呈現的產品架構是什么,產品流程,功能流程,模塊流程,頁面原型,輸入條件,輸出條件,頁面邏輯等都寫下來。現在敏捷開發了,以前產品經理寫PRD要寫上萬字。
寫PRD時一定要把前面6步結合起來,如果不能很好的結合起來,你就不能完整的呈現出來。
3)開發階段
【產品評審】
梳理出PRD之后,進行產品內部評審:主要是同步產品,跟團隊進行緊密的結合。
接著就是【開發編碼】、【測試上線】、【數據分析】,最后是【產品迭代】。產品迭代就是又從業務開始聊起。
以上就是整個產品經理工作流的12步。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