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感受呢:
明明父母就在你身邊,你卻總是被一種莫名的孤獨或傷感所困擾;
生活在一個看似完美的家庭,你卻經常被一種灰暗的心情所籠罩;
即便是沒有人招惹你,你卻莫名就會對父母感到憤怒,無端地想朝他們發火卻又不敢顯露半點端倪?
然而,我們所受的教育告訴我們:父母是偉大的,是愛我們的,我們要孝敬父母,質疑和反抗是不對的。于是,前面提到的那些感受便會無處安放。
但是,你想過沒有,這些無處安放的感受或許就與你的父母有關?它們或許就來自于你的原生家庭?
對!心理學家武志紅說:這是個真相,我們必須尊重真相。
那么,到底父母的哪些做法會傷害孩子呢?這些受父母傷害的孩子在成年后又會有怎樣的表現呢?
家,這個本應該是為我們遮風避雨的港灣,又為什么會成為制造傷害的地方?
我們怎樣做才能減輕或者徹底擺脫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呢?
美國知名的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所著《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一書會告訴你答案。
1??原生家庭是如何傷人的?
書中把傷害型的父母稱為“有毒父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么樣的父母是有毒父母。
父母也是普通人,難免有不足之處。每位父母都有可能偶爾對孩子管教過嚴。大部分父母都打過孩子。能夠滿足孩子所有情感需求的父母是不存在的。
僅憑偶爾的過激行為,不能說明他們就是無情或不稱職的父母。只要父母平時給予孩子足夠的愛和理解,大部分孩子都可以原諒他們偶爾的怒氣爆發。
但有些父母的負面行為模式是持續存在的,始終傷害著孩子、支配著孩子的生活,并給他們成年后的生活帶來巨大的困擾,這些就是有毒父母。
那么,有毒父母又是通過哪些行為模式對孩子造成傷害的呢?
01 ?世上最殘酷的話,莫過于父母的惡語
父母對孩子的言語虐待,是指父母對孩子經常性和持續性的語言貶損,包括辱罵孩子、給孩子取侮辱性綽號、取笑孩子以及用惡毒的語言謾罵孩子等。
有的父母會對孩子說:“這真是件漂亮的衣服——特別適合小丑?!薄澳愠錾鷷r可能是被抱錯了,我們打算把你送回醫院去?!钡鹊?。
雖然這些大人的玩笑話看似披上了一層幽默的外衣,但由于孩子不懂得分辨玩笑和事實、取笑和威脅,不但沒有讓孩子覺得好笑,還會使他們噩夢連連。成年后的他們會變得過度敏感、羞怯、對別人缺乏信任。
有些追求完美的父母會因為孩子沒有達到他們不切實際的要求,而用污穢的語言責罵孩子是臟豬、該死的小混蛋或是下賤的小雜種等。
這些被父母苛責的子女成年后,要么極力反抗父母的期望,他們很可能會在職場上經常遭遇失敗,不斷更換工作;要么為了贏得父母的贊許而不斷苛求自己,不論取得多好的成績,他們永遠體會不到成功的喜悅,因為他們深信自己還可以做得更好。
有的父母會直接用惡毒的語言謾罵孩子。賈森的母親就不止一次地對兒子說,“你要是沒生出來該多好!”、“我希望你爸爸死掉,你也死掉!”
世上最殘酷的話莫過于父母的惡語。
?
母親一次又一次的言語摧殘讓賈森覺得自己的存在毫無價值,導致他極力想抹殺自己的存在,意圖以自殺的方式來取悅母親。
02 ?自幼被父母拳腳相向的孩子,還能相信誰?
父母對孩子的身體虐待,是指用拳腳、棍棒或皮帶等物品對孩子實施虐打的行為。
蘇珊的病人凱特生長于一個看似完美的家庭,但父親總是像瘋了似的發脾氣,尤其是在和她母親吵完架之后,就會用皮帶猛烈抽打她和妹妹。有時還威脅要殺了她們。
童年的經歷使得凱特在成年后依然活在抑郁和恐懼之中無法自拔。更為嚴重的是,她曾經不只一次在自己的車里和單位電梯里出現過“急性焦慮癥的”癥狀。
那么什么叫做“急性焦慮癥”呢?
所謂“急性焦慮癥”,又稱驚恐發作或驚恐癥,每次發作持續幾分鐘到數十分鐘,發作時,人會突然覺得心慌、氣短,甚至瀕臨死亡的感覺。
凱特的“急性焦慮癥”正是源于她童年時期遭受的身體虐待所形成的恐懼感。
蘇珊的另一位病人喬小時候也經常挨打。他自述稱,有時他正在自己的房間里做著什么,他的父親會突然沖進來朝他破口大罵,接著拳頭就重重地砸到了他的身上。
童年的經歷使他一生都活在恐懼之中,害怕被傷害,害怕遭到背叛。由于他始終無法相信別人,他的兩次婚姻都以離異告終。
在他的意識深處,他的父親——那個本應該關愛他的人,都對他拳腳相向,他還能相信誰呢?所以他無法和別人保持親密關系,搞砸了幾段感情。
還有一位病人霍利,因為暴力虐待十歲的兒子而被送來接受治療?;衾杂自獾侥赣H的可怕虐待,有時母親甚至拿著菜刀追打她。
這些受虐兒童的內心積蓄著強烈的憤怒,但幼小的他們心中的怒火往往無處發泄。
為了維持家庭的表面平靜和安定,前面提到的兩個病人凱特和喬,將自己的痛苦和憤怒深深地隱藏在心底。
而霍利則將強烈的憤怒情緒轉化為暴力行為。在學校期間,她經常惹麻煩,是一只“會走路的火藥桶”。結婚后,她又把怒火傾泄到了年幼的兒子身上。
很多暴力罪犯在兒時都遭受過身體虐待。在一些極端案列中,被壓抑的憤怒常常通過家暴、強奸甚至謀殺等暴力犯罪行為表現出來。
03 ?為何有父有母,內心卻孤獨無依?
父母對孩子的情感虐待,是指對孩子持續進行精神虐待和情感忽視。
那么哪些行為可以被視作情感虐待呢?
比如,父母不認可孩子的獨立人格,試圖去控制他們的生活;
又比如,父母在孩子的生活中缺位、忽視他們的正常需求、或讓孩子過早承擔趣與他們年齡不相符的責任;
再比如,不向孩子表達任何正面感受(如不祝賀他們的成功),等等,都是對孩子的情感虐待。
操控型父母對孩子的控制就是典型的情感虐待。
如果一位母親控制自己蹣跚學步的孩子,不讓他走到街道上,那我們不能說她是操控型家長,只能說她很謹慎,這種操控很適時,也很適度。
如果這位母親十年之后還這樣做,適度控制就變成了過度控制,那么她無疑就是一位操控型父母。
直接操控孩子的父母會用威脅或恐嚇的語言說:“按我說的做,否則你就不要回這個家!”,或者“你要這樣做我就不活了!”等等。
面對直接操控,孩子就像是收到了最后通牒,而他自己的愿望和需求無關緊要。
如36歲的邁克,因為妻子生病不能參加父母的結婚周年慶,母親就在電話另一端哭泣,還說“如果你不來參加我們的聚會,我就不想活了!”
所以他只好投降,丟下妻子乖乖回去。
操控型家長的極端典型要數張愛玲小說《金鎖記》中的曹七巧了吧。
曹七巧逼女兒退學、千方百計阻攔女兒的婚事;
兒子結婚后,她又逼兒子不許回自己的房間,而留在她房里給她講夫妻房事。這是靈魂扭曲的操控型家長。
間接操控型父母通常處處充當子女的“幫手”。
比如在子女成年后仍然不停地幫他們打掃衛生、整理衣物、買飯買菜,甚至要開車送他們去遠方,完全把他們當作小孩子看待。
操控型父母的子女成年后,很難把自己視為脫離父母的獨立個體,也不懂得區分自己的需求和父母的需求,對自己的生活有著深深的無力感。他們也很難成熟起來。
與控制型父母“管得太多”相反的,是失職型的父母。
如父母一方因為生病或逃離家庭而缺位,或是有酗酒成性的家長的家庭,往往會使得孩子被迫擔當起家長的責任。
這樣的孩子被剝奪了童年,情感缺失,內心孤獨。
這些父母推卸了對孩子應盡的責任,讓孩子失去了積極角色的榜樣,他們的情感難以健康發展。
無論是操控還是失職,都是情感虐待,都會讓孩子困惑:為何我有父母,內心卻孤獨無依?
2? ?原生家庭為何會傷人?
家是我們生命開始的地方,這里本應該是港灣,是我們相依相偎、守候幸福的地方。
但又有多少人承受著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并荼毒著一代又一代至親的人?
01 有毒的家庭體系,如中了魔咒
我們所有人都是家庭這個大熔爐鍛造出來的。
家庭不僅僅是有血緣關系的人的集合,它更是一個體系,容納著彼此緊密相連的人。
家庭中的每個成員都深刻地,而且往往以隱蔽的方式影響著其他人。
有人說:“我小時候媽媽總對我要求很嚴格,簡直受不了?,F在,我也對孩子很嚴格。只要對他有一點放松,我自己就會擔心他學不好。”
也有人說“我越發地覺得,爺爺對待爸爸的模式,在很多方面復制在了爸爸對待我的模式上。更可怕的是,我發現不知不覺中我也以同樣的模式對待我的兒子?!?/p>
幸運的是,健康的家庭體系會以一種良性循環模式滋潤著每一位家庭成員。
而不幸的是,有毒的家庭體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連環追尾,其惡劣影響會代代相傳。
海明威是20世紀美國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他一向以卓爾不群的才華和戰場硬漢形象著稱。
但在光鮮的外表下,海明威的內心一直痛苦不安,甚至時常感到恐懼。這種恐懼就來自他分裂的原生家庭。
海明威的父母在家庭角色上是顛倒錯位和畸形的。父親在外面事務繁多,看起來是個硬漢,但在家里卻沒有應得的尊重,在強勢暴躁的妻子面前軟弱退讓。
直到有一天,父親終于不堪忍受,在中年飲彈自殺。
父母對于對方深深的不認可和疏離冷漠的家庭關系造成了海明威缺乏安全感,經常陷于壓抑、恐懼和憤怒之中。
父親的自殺更使他一生憎恨母親。他的感情也錯綜復雜,一生結過四次婚,且不只一次地伴隨著婚外情。
在62歲那年,海明威也步父親的后塵飲彈自盡。
更為不幸的是:他的妹妹服藥自殺;唯一的兄弟舉槍自殺;孫女才十幾歲,活潑可愛,竟也難逃自殺的厄運。
他的家族成員就像是被施了魔咒一般,難逃劫難。
在有毒家庭體系中,父母有毒的觀念會傳遞給孩子,有毒的行為模式也會被孩子原樣復制。因為父母有毒,所以孩子中毒。
有毒的家庭體系,就像是中了魔咒般周而復始,除非有人來打破。
?
02 ?因為父母有毒,所以孩子中毒
當孩子還年幼的時候,家就是他們的全部。家庭教會了年幼的孩子如何去看待這個世界、決定自己是誰、該如何與人相處。
明智、成熟、有愛心的父母會考慮到孩子的感受和需求。他們會為孩子的個人發展和隨之而來的成熟獨立構建起堅定的基礎。在他們的觀念中,故意傷害孩子是不對的,應該鼓勵孩子適當犯錯,孩子的叛逆心很正常。
但是,有毒父母對孩子持有的往往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利已觀念。
比如:“凡事必須按我說的做,否則就是錯的”,“孩子應該無條件順從父母,為父母奉獻一切”。
這些觀念正是他們的傷害行為滋生的土壤。
當這些觀念與現實相悖時,他們不但不愿做出改變,還不惜顛倒黑白來維護自己的觀點。
不幸的是,他們的孩子還涉世未深,不能分辨真正的現實和被父母扭曲的現實。
長大后,他們便帶著父母這種無可撼動的扭曲的世界觀步入了自己的成年生活。
除了觀念,父母有毒的行為模式也會被孩子原樣復制。
作者通過多年的診療經驗發現,許多虐待孩子的父母是帶著嚴重的情感缺陷和需求不足步入成年的。
他們會將子女視為自己父母的替代品,并在他們身上尋求父母從未給予自己的情感滿足。
當子女無法滿足這種情感需求時他們就會被激怒,進而將怒火以暴力的形式發泄到子女身上。
在那一刻,孩子更像是父母的替代品,因為施虐者真正的憤怒對象正是他們自己的父母。
被虐待的孩子心中無疑都充滿憤怒,憎恨自己所遭受的痛苦。他們中許多人曾在心里立下誓言,絕不會成為他們父母那樣的人,但最終還是不自覺地步他們父母的后塵,在不知不覺中沾染上他們最討厭的、有毒父母的暴力特質。
比如經常虐待自己十歲兒子的霍利就對心理醫生說:“你知道嗎,我曾經對自己發過誓,如果我有孩子,我一定不會動他一根手指頭。
天啊,我知道被打是什么樣的感覺,太可怕了!但當我意識到的時候,我已經變成了和我母親一樣的瘋媽媽?!?/p>
03 打破魔咒的阻力主要來自父母
上述惡性循環急需有人跳出來打破。然而,打破魔咒的阻力卻主要來自于父母。
在相對正常的家庭里,面對生活的壓力,父母會坦誠地交流,探索更多的解決辦法。
而在有毒家庭中,當一些子女漸漸意識到父母的觀念和行為模式有毒,想要打破這種平衡時,有毒父母的做法卻截然相反,他們會宣泄心中的恐懼和懊惱,從不考慮這樣做會對孩子造成什么影響。
他們通常的反應是:矢口否認他們的有毒行為,
他們會說:“一切都沒問題”、“是出了一些剖問題,但以后不會發生了”;
或者將責任推諉給子女:“這都是因為你”;或者強行阻撓子女的反抗行動,維護這看似完美的“家庭神話”。
如在格倫家,每個人都在家庭體系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父親是酗酒者,母親是父親的共依存者,而格倫卻承擔起家長的責任。
二十歲那年,格倫決定和父親公開談談他酗酒的事,告訴父親自己不希望他繼續這樣。
結果父親對一切矢口否認,母親則替父親辯護,而姐姐們保持沉默,只想息事寧人。
當格倫想要去推翻那些角色時,他的行為威脅到了家里的平衡,于是他遭受了在情感上被隔離和孤立的懲罰。
從那以后很長時間,家里人都不愿意和他說話。于是,父親在接下來的二十年間繼續酗酒。
然而,如果這種平衡不被打破,有毒的父母、中毒的孩子就會如同中了魔咒般周而復始,輪回往復。
3? ?如何打破原生家庭的枷鎖
第一步? 找出應該負責的人,停止自我懲罰
面對自己的遭遇,受害者首先需要發泄憤怒。
那么問題來了,到底應該向誰發泄憤怒呢?
當然就是那些對你造成傷害的有毒父母了。他們理應為自己的言語虐待負責,他們理應為自己的暴力虐待負責,他們理應為自己的過度控制或責任缺失負責。
只有找出責任人,你才可能卸下為童年不幸遭遇而承擔的重擔,歸還給應該承擔責任的人,告訴自己:我不需要為此負責!
一旦將責任歸于應該負責的人,你可能會對那些加諸在你身上的痛苦和這些痛苦的始作俑者充滿憤怒。
這時,你需要有效管理你的憤怒情緒。
首先要允許自己憤怒,告訴自己這樣的感覺沒有錯;
然后,可以用傾訴、或在家捶打枕頭、大喊大叫、運動等方式釋放憤怒情緒,不要用暴力或言語去傷人;
最后,借助憤怒情緒認清在親子關系中自己愿意接受什么,不愿意接受什么。
找出了應該對傷害負責的那個人,你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從盲目順從、妥協、害怕父母反對的關系模式中解放出來,
拋棄腦海中的錯誤觀念和自我懲罰行為,開始擁抱自我。
第二步? ? 與父母對峙,克服直面父母的恐懼
對峙意味著你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后勇敢地面對父母,說出他們當初的所做所為對你產生的負面影響,以及你現在對他們的期望。
記住,對峙的目的不是為了報復或懲罰他們,也不是為了向他們發泄憤怒,或者是從他們身上找回些補償,
而是為了直面他們,徹底克服面對他們時的恐懼,告訴他們實情,重新定位你們以后的關系。
采取對峙的另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在于:沒有歸還的,便會轉移。
就是說,如果不想辦法解決自己對父母的恐懼、愧疚和憤怒,它們將會被轉移到配偶和子女身上,繼續禍害你現在的家庭。
所以,對峙是必須邁出的一步。
那么,如何與父母對峙呢?
首先,必須堅強得足以應對父母的否認、反駁、責難、憤怒等消極情緒;
其次,必須將想說的內容事先寫下來并加以演練,而且必須使用非辯護性回應。所謂非辯護性回應,就是用一種有節制而溫和的方式堅定地表明自己的立場。
最后,你必須改變觀念,不再繼續為兒時遭遇的痛苦經歷承擔責任。
對于年邁、患病或有暴力傾向的父母,可以寫信傾訴心聲,等待他們的回應。
對于過世的父母,可以在墓前或照片前讀出你的信。
通過對峙,無論是否與父母達成改善關系的共同意向,還是疏遠他們以維持一種更為表面化的關系,都是向擺脫過去的陰影邁出了一大步。
對峙過后,有些父母會在一度程度上改變自己的觀念和言行,而另一些父母則受困于心魔而無法解脫。
第三步? ? 自己做出改變,而不是等待父母改變。
將責任歸于父母,并不是鼓勵你抱怨“這全是他們的錯”。
將童年的自己身上的責任免除,并不意味著免除了成年的自己的全部責任。
原生家庭傷害了你的童年,但不要把所有的黑鍋都甩給原生家庭。
看過《權力的游戲》,你一定會被提利昂·蘭尼斯特堅韌不拔的品格所折服。
提利昂雖然出身顯赫貴族,但由于一出生母親就難產而死,自己還是個侏儒,所以遭到父親和姐姐極度歧視和厭惡,一直希望他死掉。
他在沒有親情的環境中長大,只有哥哥不把他視為怪物,是他一生中唯一讓他感受到人間溫暖的人。
但成年后的提利昂卻是蘭尼斯特家族中最有愛心、心智最健全和成熟、也最具有智謀的人。
可以說,他是成功擺脫了原生家庭負面影響的典型。
人生短暫,本該絢爛綻放。你遠沒必要為糟糕的原生家庭而搭上你的一輩子。
作為成年人,你要對自己現在的生活負責。你只有打破原生家庭的有毒循環模式,才能拯救你自己。記住,拯救你的人,唯有你自己!
打破循環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做出承諾,承諾不再重蹈父母傷害你的覆轍,不應該僅僅因為自己沒有從父母身上得到關愛和撫慰,便剝奪孩子從自己身上得到這一切的權利。
除了承諾,你需要做的還有:退出游戲,讓傷害止于你自己。
在電影《戰爭游戲》中,美國政府的一臺計算機被人編了程序,即將啟動一場全球性的戰爭。
所有試圖改變這一程序的努力都失敗了。然而,就在最后的緊要關頭,計算機自己停了下來,說:“獲勝的唯一辦法,就是退出游戲。”
這句話也告訴你:只有你自己首先停止傷害,才能阻止傷害繼續。
對于正在對家人實施言語、暴力或情感虐待的人,應該想辦法及時停止自己的行為。
而對于已經對家人造成傷害的人來說,道歉是打破循環的重要一步,其次才是停止傷害行為。
作為成年人,你身上本就具有改變自己和子女的力量。
當你從原生家庭遺毒中解脫出來的時候,你同時也解救了自己的子女。
當你終止了舊有的家庭模式并打破了循環時,也為你的孩子、你孩子的孩子以及以后的子子孫孫送上了一份珍貴無比的禮物。
契訶夫說:“困難與折磨對于人來說,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錘,打掉的應是脆弱的鐵屑,鍛成的將是鋒利的鋼刀?!?/b>
突破了原生家庭束縛的你,就是這把閃亮的鋒利鋼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