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我都不記得上次吃肉是什么時候了!“說出此話的人名叫克萊蒙,今年23歲,是法國波爾多的一名在讀碩士生。
他上哪買食物呢?實際上,自月初以來,他一直依靠名為“埃莉諾柜臺”(Comptoir Aliénor)的互助雜貨店解決吃飯問題。每周兩次,載滿食物的卡車都會停在波爾多大學校園,為窮學生提供超出他們正常預算的食材。在采訪中,克萊蒙展示了剛拿到手的一周“口糧”:兩個總重量為5公斤的食品袋。
每月生活費不到210歐元
根據“埃莉諾柜臺”負責人Coline Briatte的說法,在大約有80000名大學生的波爾多地區,至少有3000名學生每月可支配花銷不超過210歐元:“一旦付掉房租等固定支出,這些學生每個月的生活費還不到210歐元。也就是說,每天只能花7歐元。我們能做的是,讓他們花3歐元就可以買到5公斤的食物“。
即便如此,Coline Briatte承認協會每周最多只能幫到500名貧困學生。隨著波爾多房價上漲、住房補助下降,更多貧窮大學生更難面對溫飽問題。
窮學生的“求生”訣竅
“可以不時吃到新鮮食材,這感覺不錯”,一位名叫加布里埃爾的數學系碩士生很感激互助雜貨店和食物銀行的存在。她的背包里裝了蔬菜、水果、酸奶、碎肉加工的牛排、意大利面等。實際上,加布里埃爾對區區數歐元換來的食物數量感到驚訝,徒增一個“幸福的煩惱”:她在想,如何將這所有東西放入小冰箱中,畢竟她冰箱的“常客”不過是“火雞肉片、幾個西紅柿和一盒豆漿”。
加布里埃爾輕描淡寫地為我們算了算她的收入與支出:“我沒法向家里伸手。現在,我每月有555歐元的助學金以及204歐元的房補。付完420歐元的房租后,口袋里剩下不到210歐元”。
“不買衣服,只看電影”
加布里埃爾多年沒有添置新衣服,不過唯一不放棄的愛好是看電影:“如果想買新衣服,那就只能餓肚子了。相比之下,我寧愿不買衣服,這樣每月還能看場電影。”
這個年輕人微笑著介紹了自己多年養成的省錢“覓食”習慣:“我會買素食牛排,這比碎肉牛肉餅要健康一點”。想到過一會可以吃到新鮮的蘑菇沙拉,她感到挺幸福。
再窮也要補充營養
同樣,19歲的英語專業大學生瑪麗也有自己的度日訣竅:買火雞肉和香蕉,因為“它們分別是肉類和水果類中最便宜的”,這樣一來,她能盡量讓營養更均衡一些。拿著食物銀行志愿者交給她的一袋新鮮蔬菜,瑪麗還是忍不住驚嘆:“這都是給我一個人的啊!”
那么,上文提過的“已忘記肉味”大學生克萊蒙又是如何補充營養呢?他的辦法是——買大盒雞蛋。為了省錢,他不得不時常錯過與同學在食堂共進午餐的機會。克萊蒙承認,他為此感到尷尬。不過,的確對于他、19歲的瑪麗,還有其他同樣貧窮的年輕人來說,食堂3.25歐元的一頓飯都顯得昂貴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