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讀了一本村上春樹的新作《我的職業是小說家》,里面有一章節闡述的是老先生對于日本學校的一些看法,拜讀了之后恍然醒悟,原來不只中國的教育制度是這樣讓人詬病,日本同樣也是。
小泥巴出生在山東某貧困縣小山村,1990年11月生人,5歲就去了村上的幼兒園,一排瓦房,最西面一間屋就是幼兒園(就是一間房間),隔壁就是一年級二年級(當時是一年級二年級同一個老師上課的),再往東面就是村委會辦公室。這里所說的幼兒園只是一間房間,沒有現在幼兒園的設施,只是父母去農田干活寄托給老師和老師看管孩子的一間房間。現在只模糊記得當時上課的情景,同學們一排排坐在木凳上,老師在一塊立在窗臺的黑木板上寫寫畫畫,不過這位女老師很是和藹,小泥巴每次過年回老家也都能見到。上了一年幼兒園,父母就讓我去隔壁村的小學上一年級,這一去足足去了六年半。
村子南面有座大山,供村民開挖石頭山土養家糊口,北面有座小山供小朋友們玩耍。去隔壁村的小學要繞過北面的小山,走土路十多分鐘,我們暫時就叫它魚山小學(這所小學現在已經沒了)。去的第一年感覺比自己村上的學校好很多,又有商店又有花園,記得當時的零花錢是一毛一毛給的,燒餅兩毛一個,辣條一毛一個,偶爾冬天的早飯就這樣解決(因為家里窮,那時候燒餅配辣條已經算大餐了)。班級里同學有同村的,也有很遠的村子的,最多的還是本村的。小時候不愛和人交流,只有別人和我講話,我才回幾句,一般就是悶著頭學習、發呆或走路。一年下來大家慢慢熟悉之后,話題逐漸多了,也慢慢放開了。到升二年級的時候老師告訴我:同學你不得歲(必須滿夠六周歲才可以上一年級),要再上一年一年級。當我帶著這個沮喪的消息回家告訴父母后,父母才告訴我:當時進這所學校也是找關系才讓進去上一年級的,再留一年也沒什么,剛好你那么瘦小,再留一年長大點,也沒人敢欺負你了。這些話當時感覺很有道理,竟然答應了。就這樣又再上了一年一年級。
在小學記憶深刻的有幾件事:
第一件事? 上到四年級的時候,聽說校長要離開學校了(忘記當時為什么離開的了),這位校長臉很大眼睛也很大,笑起來顯著非常可親的那種,當然對我們也很好,每次周一升旗儀式時都能聽到他洪亮的聲音,記得他帶我們數學課。那天天很熱,早上來的特別早,就和同學去學校河邊樹林里撿知了猴皮,看到校長騎摩托車的身影,就趕緊跑回教室了。不一會來到我們四年級教室說了好多話(包括批評了我們去河邊樹林的事情),說著說著校長控制不住就哭了,班級里好多同學也哭了,然后離別的時候一一與我們擊掌告別,像極了日劇《女王的教室》里的場景。
第二件事? 忘記是一年級要背乘法口訣還是二年級了,就是有一名特別嚴厲的數學老師,上課拿板擦砸人,回答不上來問題拿板凳腿打人的。背乘法口訣更是嚴格,全班都要出去,他一人坐在教室門口,誰會背了就去找他背,背對了就進教室。當時天還很熱,大家邊背邊流汗,當時大家開玩笑說是在“曬油”。
第三件事? 兩所學校聯考。當時更遠一點的地方還有一所小學,聯考當時應該是為了考察學校教學的情況,方便評估優劣。和成績和績效掛鉤的事情,老師們也是費勁心思,暗示同學們作弊,甚至當時考試時外校老師明目張膽地幫該校同學作弊。這種情況前段時間從上海家長的口中得知,現在在上海也是普遍存在的現象。
不知道這三件事對我有什么影響,只記得校長的面孔,記得老師拿板凳腿打學生的情形,記得老師幫學生作弊的場景。那為什么這些事情二十年后還是會發生呢?老師還是那么急功近利么?老師還是那么不顧及學生的感觸么?老師還是那種只會教書不會育人的職業么?
一年級留級一年,然后又上了五年小學,然后就從魚山小學升到鎮上的初中。前面說小泥巴小學上了六年半,升到初中上了半年的初一,班級里八九十多個人,放下桌子板凳只剩一個身位的空(就是如果要從地下撿東西,要讓后面同學往后拉下桌子才能彎腰的那種),班上很吵很吵的,因為大家都是從小學升上來,兒童的氣息猶在。住宿更是糟糕,大通鋪加上下鋪,半夜同學偷偷抽煙,欺負弱小的同學,泡了一包泡面出去了回來只剩湯的情況時有發生。當時才12歲,要和村上的小伙伴騎自行車將近一小時,周天下午來上學,然后上完一周的課程,周六中午再騎車回家。記得當時一個星期生活費只有十塊錢,包括吃飯、零食和文具。上了半年父母問我:在學校怎么樣,要不要去你舅媽那個學校(縣城里面較好的學校)上學。當時父母問話只是告知一下,決定權不在12歲的小泥巴身上。然后下半學期又回到了魚山小學,來讀五年級,備考縣級中學。記得那一年開始流行“非典”,板藍根幾乎每天一包沖劑喝掉,然后早上中午晚上教室校園都要打消毒劑,,當時也是活得心驚肉跳的,打個噴嚏別人都會多看你幾眼。
但是“非典”沒能阻礙考進縣級初中,因為有半年的初中學習基礎,上課還不算費力,但是發現英文還是沒縣城的學生講的好。來到縣城,發現大家穿的用的吃的都時尚了許多,學校不提供住宿,在離學校一兩公里處找到一所提供學生住宿的公寓,半年交一次房租,一個月買一次飯票,宿舍寬敞了許多,上下鋪,中間有走動的地方。一起住的大多是體育生和復讀生(即初三再讀一年),有籃球運動員和田徑運動員,當時他們聊籃球,我還是聽不懂的。當時13歲,正經地離開了父母,半個月或一個月回家一次,慢慢學著洗衣服襪子,習慣著離開家的感覺。當時還很小,臉白嫩白嫩的,在公寓晚自習認識了幾位大姐姐(復讀生),有時候在公寓外面瘋跑。記得有一天晚上,瘋跑完被一位個子不太高很卡哇伊的大姐姐抓住了,就是“壁咚”的場景,小泥巴是靠墻的那位,清晰地記得她問我:接過吻么?我說沒有,她就吻過來了,不過我跑了(太害羞)。從那個時候起,慢慢地情竇初開,但是還是不太會和小姑娘交流,一講話就臉紅,緊張地說不出話來。
初中三年一晃就過,當時要中考,其實一個應屆班級能考進六七個高中學校的就不錯了(當時班級五六十人),很不幸當時有點癡迷網絡(感覺這是借口,就是沒學好),初三又再來了一年。我也成為了復讀生,一年過得很壓抑,復讀班人數很多,整天做試卷,動不動就一個月考試一次排下成績名次。在這種氛圍的驅使下,第二年中考考上了縣城第二中學。
感覺初中也沒留下太多回憶,只記得和同桌去網吧通宵,第一次看島國電影,第一次會打灰機,記得那天晚上“壁咚”我的那位女生,記得瘦弱操心的班主任,記得經常下課前給我們聊“三國”的語文老師。初中讓我慢慢適應離開父母認識這個社會,讓我情竇初開,讓我知道了兇吉險惡。考上高中后,在家要有兩個月的假期,估計是沒有了學習的壓力,身高瘋長,從一米六多足足長到了將近一米八。導致初中同學在高中開學見到我都很驚訝。
如果說初中我是一個悶頭小伙,那么到了高中慢慢地放開了自我,開始嘗試著表白,送女生回家,牽女生的手。當時班級男生特別好勝,動不動就和別的班打架,好多都是群架,那時候我還很怯弱,不敢靠近。當時我們班在全年級都很有名,提到我們班級都是負面消息,倒數第一,又開除了誰什么的。高中開始打籃球,也沒人教,就投籃和防守(防守超級認真),高二已經熱愛到一種極限,中午吃完飯休息那會也要去操場打一會。這個習慣導致我在高二面臨開除的境地。我們班名聲不是太好,然后班主任懷孕,休產假把我們班交給了一位“老巫婆”,對不起這么形容一位老師和班主任,不過她上任以來開除了許多學生,因為打架,因為違反所謂的紀律,更甚者中午打籃球。
之前養成了中午吃過完打籃球的習慣,可是有一天,學校頒布學生吃過完之后要在寢室好好休息或者在教室學習,其他地方一律不讓去。這就和晚上偷偷跑出去網吧通宵一樣,抱著籃球翻墻去操場。那天同樣也是,這次不一樣的是年級主任把我們“逮住了“,然后告訴班主任讓我們回家反省幾天(學校有規定,違反紀律回家反省,如有再犯直接開除),必須讓家長領回家,然后送回來。然后可惡的事情發生了,回來的時候大家坐在一起聊,今天剛反省完,去打會籃球放松一下,打完球回來的路上碰到了班主任,這次直接要把我們開除,再次叫來家長,說什么就要開除,記得一起的有三個,兩位讓家長領走了,母親來到學校,對我也很無語,當時小泥巴也感到很恐慌,不上學能去干嘛,然后母親讓我跪下向班主任道歉什么的,當時母親也哭了,我也哭了,怎么說也沒用,就是開除。最后還是找了關系,才罷休讓寫檢查什么的。這件事我估計能記一輩子,記得母親來到學校對我很失望的模樣,記得年級主任和班主任高傲的神態,記得當時灰暗報復的心情。
當家長和學生哭著留在學校,當學生犯了錯誤就要開除,或者說當學校已成為一所囚籠的時候,我不知道這所學校有什么意義存在,難道只是為了提供大家拿到高中文憑考取大學的一個平臺,我理解的學校不是這樣,學習不只是文化科學知識,還有為人處事道德謙遜的態度,學校也是一個小社會,里面也有欺騙蠻橫不及人愿的事情,老師應該告訴同學們遇到這些挫折和不幸該怎么做,一個做人的道理。而不是看著你不是學習的料就滾蛋,你在這里打擾別人學習就開除你,你每次考試倒數第一就坐最后一排。當學校變成這樣,我不知道從學校畢業的學生會有怎樣的提高?
從那件開除事件后,高中生活變得很壓抑,直到高三說服父母開始練體育,打算走“普體”考大學,因為當時按往年升學率一個班級五十多人,應屆班最多有三名考上大學本科的(當年我們班剛好三位)。高三開始練習體育,早上下午練長跑,在體育隊雖然累但是沒有在班級里的那種壓抑了,然后在隊里找了位女朋友,日子充實快樂。一晃就到畢業的時候了,大家紛紛留照紀念,然后高考。很不幸,普體泡湯,高考考出了正常水平,專科。家里讓復讀一年,然后選擇了一所復讀學校再戰一年。考到了上海的某所高校。
大學四年,打籃球,玩游戲,談戀愛,實習找工作。剛進大學那會,一腔抱負,想在大學干出來點名堂,慢慢才知道這不是象牙塔,而是一座圍城,在里面的人想趕快出去,還沒來到這里的人拼命地要擠進來。上課睡覺玩手機,老師講得無趣,都是考前三天努力備考,考過萬幸,考不過補考或者重修。學費生活費昂貴,收到的效益只是畢業當天的畢業證和學士學位證。印象最深的老師就是大一剛開學的一位思想政治老師,在階梯教室給我講了一節課關于大學應該怎么過以及大學畢業之后的前景,這是我印象最深的一節課。感謝這位老師。
高中和大學收獲最多的就是朋友和戀愛,還有就是悟出了一些做人的道理。我不知道學校給與了我什么,一個交到男女朋友的平臺?一個交錢拿到證書的培訓機構?一個毀滅和遺忘夢想的地方?之前讀過一篇文章,說為什么要上大學?“提高個人魅力,提升生活態度,增加責任感”等等益處,我想說的是,這些不是老師給與我們的,大部分老師只會一節課講PPT,這些提高要看你交到的朋友,經歷的事情,讀到的書籍。好多大學生畢業照樣回家依靠父母,照樣有大少爺脾氣,照樣懶惰的生活習慣。能在學校得到提高的,是你小圈子里的氛圍,你朋友的影響,你自己的思考和改變,不是學校和老師給與的。
就像村上春樹老先生所說:不寄希望于學校“把孩子們的想象力豐富起來”,只要“不要把那些擁有想象力孩子的想象力扼殺掉”就行了。記得之前講過,不要試著改變現在的社會,只要努力從中畢業就行。但是我感覺這就和中國的體育制度一樣,姚老板向籃協提出那么多意見都被否決,但是提出來了就是進步。教育制度的改革,也有好多老教授提出來過,但還是現在這個樣子,農村學生輟學務工,欺負毆打弱小同學,老師隨便開除學生,學校限制學生自由等等現象。關于學校,我想說的是這是一個育人的地方,不只是一個教授課本的培訓機構,老師不要只關注學生的成績,要關心每個同學的成長,您們的一言一行影響著全班同學,您們所說出的每一句話可能會影響到全班同學以后的素養和行為,所以請盡其為人師表的責任,多去和學生談心,不要讓同學們害怕您們,同學們的心靈都是善良和脆弱的,不要把同學叫過來只談成績只談學習。雖然教育制度是攀比成績,攀比學校名次,攀比學校就業率,但這些除外還有同學們以后的人生道路、做人的準則和人生觀價值觀需要您們去指導,在這里懇求您們盡自己的努力,您們的學生長大之后會感激您會懷念您的。在此謝過!!!
附小泥巴艱辛上學旅程
1995.8——1996.7? 幼兒園
1996.8——1997.7? 小學一年級
1997.8——1998.7? 小學一年級留級
1998.8——2002.7? 小學二年級到五年級
2002.8——2003.7? 初一上學期和小學五年級下學期(重新考縣級初中)
2003.8——2007.6? 初中四年(初三復讀一年)
2007.8——2011.6? 高中四年(高三復讀一年)
2011.9——2015.6? 大學四年
關于學校,我還想說,不知道和我這種相同經歷的人多不多,我只知道,在我們那里升學確實很難,要么輟學,要么再復讀一年兩年或者幾年。敞開大門多迎接善良的學生們吧,學生們都是國家的希望,多培育出一個學生,國家進步與發展會更快。
不要讓學校變成一所盈利機構,不要讓有些人為了躲避社會而躲避在學校這個小環境里面,老師不只是一個職業,更是一個形象,一個指導學生的長者。
作者:小泥巴
完稿日期:2017.3.4凌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