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的東山澳角漁村舉行的2020年張文質教育寫作研修班學員10月3日報到。10月4日,三天三夜的研修活動正式開啟。
有40余名來自全國各地的老師參加了活動。其中,有坐了3天火車抵達現場的來自甘肅的趙健汝老師;有來自北京清華附小的90后齊錚老師;有第一時間幾乎同時報名大家以為是兩兄妹,其實一點關系也沒有的兩位戴老師:來自華南師大教育發展中心戴志強老師和杭州臨凡軒戴潔老師;還有在最后一刻才報上名的藍淑媛老師……
每位抵達現場的老師都有自己獨特的故事。
10月4日上午9時,張文質教育寫作研修班第四期的開班儀式準時開始,開班儀式在詩人許海欽先生的花園里小木屋前進行。置身山海之間,花木叢中,全體學員以最生命化的姿態落座,開啟本次研修之旅。
開班儀式上張文質老師致歡迎辭。他先談及這一次寫作班的緣起,寫作班為什么會來到東山島的澳角漁村,談到全國各地為什么有那么多老師不遠千里來到這個小漁村澳角,這期間實則是生命的聯結,眾多的生命的生動聯接可以有更多美好的生成。
談到教育寫作的時候,張老師提出,真正的教育敘事寫作,要從這樣一個問題開始:是誰使你的生命呈現出這樣的面貌?要去琢磨冥冥之中的那一只手,那一些線索,去找尋命運的契機。在教育中,對自己生命的回溯是最核心的:我們的生命從哪里來?我們的生命得到哪些啟迪?我們的生命是如何轉化的?在對命運真正的回溯中,對童年的回憶中,對童年的一再確認中,找到那個十字交叉的那個點。從這個地方不斷地去探索,不斷地挖掘,以此把握自己整個的命運,成為別人不可替代的那個人。這樣,才能成為孩子生命中富有生命力的范本。
上午第一場講座是由吸引無數人的桃花源式的本次活動場地主人——詩人企業家徐海欽老師帶來的《寫作對我人生的意義》。
作為土生土長的企業家和詩人,海欽老師向我們展現了一個不一樣的寫作世界:一個詩人,憑借企業家這樣一個符號,把文字的力量帶到了最現實的所在,滲透進最世俗之處。
他并沒有直接向我們講述他的財富人生,而是在對創造財富經歷不動聲色的講述中,讓我們感受到文字在他的財富人生中抵達世俗人心時那震撼人心的力量。所以,我們更能感受到的是海欽先生講述的其實是生命中的文化之旅:一個只讀到小學四年級的人,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文化的深處,并由此更好地理解了自我與世界。
在海欽先生的講述里,我們看到,在最世俗的生存里,那發散的文字魅力,世俗人群對文字和文字背后的文化的敬畏之心。
講座之后是論壇活動:《如何才能在艱難處境中找到自己"逃逸的出口”》。
主持人李曉霞先用一個游戲引導大家放松,然后用不種顏色的心形實現分組。六個學習小組完成組合。接著是制作桌牌,大家用卡紙寫上自己的名字及當刻想到的一句話。簡單分享后開啟主題討論。之后是小組代表搶發言。
讓大家想不到的是幸運小組組員獎品——張老師從他福洲小院帶來的家里種的香檸檬。
下午的講座是詩人、《教師月刊》主編林茶居先生帶來的《語詞與性別》。茶居先生的講座有著強烈的身體性,每一個詞語都充滿身體的力量,筋骨、情感和思維在支撐每一句話,每一個詞。
茶居先生以詩人式的“語言革新者”和編輯式的語言鑒別者來談教師的寫作。
他建議,教師寫作要向新聞寫作、文學寫作學習,向新聞寫作學習“敏感”和“還原”,向文學寫作學習“語言”和“呈現”,并說“或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好的教學寫作,除了具有教育學價值和意義之外,它還以新聞寫作那種“活潑潑”的現場感讓人浸入,并且具備文學寫作那種超越性的“大胸懷”和“天問感”。
(插圖)
下午講座之后也有一個論壇——《用什么方式才能找到自己的詞語、句式與語調》。
大家暢所欲言,有老師說,找到自己的詞語、句式與語調的方式可以是:想你所想,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那么,你的文字會化為你的血液,在你的體內流淌,你的語言會有著你自我的色彩與張力。
有老師用修改、積累、讀書暢述自己。
晚上安排了閃電演講、寫作沙龍《生命中的重要他人》。也可繼續《用什么方式才能找到自己的詞語、句式與語調》的研討。
語詞的力量和眾多重要人物在討論場里回蕩。
主題二選一進行的每組6分鐘閃電演講精彩一一呈現。
沙龍活動后是半小時的集中寫作時間。學習組負責人陳秀玉老師在群里發了作業完成接龍。大家開啟輸出留痕模式。
講師的精彩還不少,論壇、沙龍活動和集中寫作中學員的精彩也不少。
想知詳情?關注公眾號后續深度推文……
(文質研究院學習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