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最強IP電影,非《哈利波特》莫屬了。11年,8部電影給我們打造了一個奇幻的魔法世界。
如果說J·K羅琳是造夢者,那么把哈利波特搬上熒屏的他們應該就是夢想的實現家。
電影里呈現的世界無疑是精彩奇幻的,但是我更好奇這個世界究竟是怎么誕生的,《創造哈利波特的世界》這部紀錄片,就給了很好的解答。
從09到12年,這部紀錄片一共出了8集,豆瓣評分平均為9.5分,甚至比正片的評分還高。我不是一個技術控,所以只能從感性的角度來看這部紀錄片??赐旰笾挥写髮懙姆约皾M滿的感動。
1.那些可愛的人
很多人都看過《哈利波特》這部系列電影,但也許不是每個人都知道,這8部電影其實是由4個導演分別執導完成的,他們為了哈利波特傾注著才華,奉獻著熱情。
《魔法石》和《密室》的導演是克里斯·哥倫布,他是一個勇者,在書迷們的期待下,打開了魔法世界的大門。第一、二部是系列的基礎,當時演員們年齡都很小,他們把拍電影當成露營一樣好玩的事情。而其他的工作人員對于羅琳所描述的魔法世界該如何呈現都毫無頭緒。
所以與其說克里斯是導演,更不如說他是一個老師,是他教會了孩子們如何走位,定點,說臺詞,表演,成為一個專業的演員,教會了團隊如何將魔法變為現實。
第三部《阿茲卡班的囚徒》是故事的轉折點,影片從奇趣的兒童電影轉向了暗黑的成長,所以迎來了新的導演阿方索·卡隆。這一部應該是我現在最喜歡的一部,因為哈利擺脫了稚氣,更善于思考,影片風格更成熟,還出現了我很喜歡的人物小天狼星。
而第四部《火焰杯》有著許多宏大的場面,比如魁地奇世界杯,三強爭霸賽等,所以新的導演邁克·紐維爾將它拍的很有史詩感,當然很多影迷也說哈利跟羅恩在這部長殘了。
最后的4部由大衛·葉茨執導,影片更具有政治化和現代感,也給《哈利波特》系列電影打上了一個完整的句號。
看這部紀錄片,讓我了解了很多我所不知道的哈利波特的故事,有些讓我覺得有趣,有些有讓我淚崩。
比如導演阿方索要求丹尼爾,艾瑪和魯伯特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寫一篇文章講述自己對角色的理解。
艾瑪寫了整整30頁,還引用小說原文支持觀點;丹尼爾只寫了1頁A4紙,語言非常質樸;而魯伯特因為忙于考試,把導演的任務忘的一干二凈,而當導演問他時,他只回答了一句
“Ron would never deliver the essay”(羅恩壓根就不會交)。
3個演員在無意識中做了完全符合哈利,赫敏和羅恩角色的事情,讓人覺得搞笑的同時又覺得很貼切而窩心。
理查德·哈里斯飾演的鄧布利多慈祥,睿智,充滿著父愛感。有很多人知道理查德飾演鄧布利多是因為孫女的要求。但應該很少人知道,在他臥病在床,奄奄一息的時候對導演說的最后一句話卻是:“you better not think of replacing me.”(你最好別想換掉我),2周后他就去世了。
我曾很不理解為什么要找一個如此年邁的人來拍攝一部時間跨度那么大的電影,但看了紀錄片,便完全了解了理查德對于角色的熱愛,對于小演員們的包容,他真的像鄧布利多一樣充滿著傳奇色彩卻又閃著溫暖的光。
2.那些神奇的生物
神奇的生物是《哈利波特》重要的組成部分,代表著原始和野性。在《哈利波特》里每一個魔法生物都具有自己的性格特點,強大的特效組需要在忠于原著的基礎上,將它們想象創作并且變為現實。
在《創造哈利波特的世界》這部紀錄片的第三集神奇動物里就講述了所有出現在《哈利波特》里的神奇生物是怎樣誕生的。
首先美術組會結合原著中所描繪的生物對其進行想象創造,分析它們該有什么樣面貌,是陰暗有攻擊性的,還是調皮淘氣的,構思后進行原畫設計,再利用木偶藝術制作機械實體或者通過后期特效將其變為現實。
所謂一言不合就開建,用這句話形容哈利波特團隊一點都不夸張,為了讓演員更好的投入表演,很多生物都進行了實體制作,包括鄧布利多的鳳凰??怂梗吖?,巨型蜘蛛阿拉戈克,鷹頭馬身有翼獸巴克比克等等。
飾演羅恩的魯伯特至今想起那只散著絨毛的巨型蜘蛛還驚悚無比。而飾演鄧布利多的理查德在離??怂怪挥?厘米的距離都看不出它只是一只機械木偶。
明明可以采用無實物表演,而且即使做出實物到最后肯定也會用后期特效來修飾,那為什么哈利波特團隊還要大費周章的去制作實體?
因為哈利波特團隊想告訴我們,魔法世界是實實在在扎根于現實之中的,特效電影不是只靠特效,而應該靠演員的表演讓特效充滿生機。實體生物有利于小演員們投入表演,讓他們真正的驚奇,恐懼,傳遞出最真實的情感,特效并不該遮蓋住故事的本身。
3.那些奇幻的音樂音效
音樂是電影增強感官體驗的重要一環,說到《哈利波特》的音樂,先要提的肯定是標志性的《海德薇主旋律》。它是在作曲家約翰·威廉姆斯在毫無參照的情況下寫出的一段旋律,那脫離地心引力的魔幻感,無論何時何地,只要響起前奏你的頭腦就會自動反應--哈利波特。
除了電影的原聲音樂,在紀錄片《創造哈利波特的世界》的第四集音樂音效里還給我們展示了魔法世界里那些古怪有趣的音效是怎么來的。
因為很多場景是魔法世界才有的,比如揮魔杖的聲音,守護神獸出現的聲音等等,現實中要怎么去模擬這些聲音呢?這時候音效師就得開腦洞了。
比如他們會用手在貓砂上掠過,造成哧呼的聲音來展示魁地奇里哈利他們騎著掃把快速飛行的輕盈感。
會用電纜扭動的聲音來模擬巨型蜘蛛阿拉戈克出場時類似毛發摩擦發出的嘎吱聲。
為了找出最合適的音效,反復的試驗模擬,連出門都隨身帶著錄音設備,生怕錯過任何有趣的聲音,這成了《哈利波特》電影音效師的日常。
每個人都不想拖后腿,每個人都希望不負書迷影迷的期待,每個人都希望呈現出最完美的《哈利波特》,就是這種信念才讓魔法真正的照進了現實。
4.那些魔法的場景
看完《創造哈利波特的世界》的紀錄片,你會覺得有種深深的感動,是因為那些在影片中也許是一閃而過的東西,背后卻蘊含著整個團隊的無限付出。
在第一部《魔法石》里孩子們進入的禮堂就是《哈利波特》團隊在苦尋外景無果的情況下,參考牛津大學的食堂實際搭建的,它可以同時容納300多個孩子。
而那些懸空的蠟燭并不是特效,是用細線一根根綁上去的,因為導演克里斯覺得這樣的場景其實不用特效也能做到,而且會更真實震撼。所以當你看到小魔法師們剛進入大廳的表情,他們不是演出的驚奇,而是真的被場景驚艷住了。
還有哈利波特購買物品的對角巷,也是團隊根據小說原著再加以想象搭建出的實景,當初羅琳看到的時候都說對角巷跟她想象中的一模一樣。
如果你不細細對比,你根本不會發現,每一部的霍格沃茨外部都在發生變化,它在變得越來越完美,更符合一個魔法學校。
一直到第五部《鳳凰社》因為團隊考慮到制作預言球的難度,決定不搭建實景,才出現了5部以來第一個完全虛擬場景——預言廳。
《哈利波特》可以說是一部最有資格用特效的電影了,因為魔法世界是一個非真實的世界,所以即使你用特效來填滿,觀眾也不會有很大的異議。
但是這個團隊讓人敬佩就在于他們用很多也許看起來很蠢,很耗時,很折騰的方式來拍攝,以求讓效果更真實,而不是完全依靠特效。
正因為《哈利波特》存在于魔法與真實之間,所以才給了觀眾更多想象的空間。看到一幅油畫你會想象它會不會突然間動起來,拿到一封信你會幻想會不會打開時突然變成一封搞怪的咆哮信……
如果你想知道《哈利波特》里的3個主角是怎么選出來的,《死亡圣器》為什么要分上下2部,《火焰杯》為什么做了70%的后期配音……所有的這些問題,這部紀錄片都會告訴你答案。
11年的8部電影,每一個導演在《哈利波特》里融入了自己的解讀,每一個幕后工作人員為它殫精竭慮,每一個演員用10年的時間演繹同一個人物,讓角色成長。《哈利波特》代表了一個奇幻的魔法世界,但同時更是一個講述反對種族歧視,以正義之力對抗邪惡,珍惜愛與友誼的精彩故事。
所以,《哈利波特》一直以來都是我最喜歡的系列電影,沒有之一。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1.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影片信息,海報去豆瓣,時光網找) 譯名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哈利波特: 神秘的魔法石(港)/...
- 這里是波特瞭望站麻瓜分站,我們主站的創始人是李?喬丹前輩,麻瓜分站的創始人也就是臺長姓領名導字大人,主持人是我,一...
- 從英文版第一部《哈利?波特》出版算起,到今年,已經20周年了。時間好快呀,就像被施了魔法~ 《哈利?波特》一經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