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英文版第一部《哈利?波特》出版算起,到今年,已經20周年了。時間好快呀,就像被施了魔法~
《哈利?波特》一經面世就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一股經久不衰的“哈利?波特”熱,萬千鐘愛該小說的讀者自稱“哈迷”。
從第一部《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到終結篇《哈利?波特與死亡圣器》,《哈利?波特》系列在給出版界帶來了震撼,同時,其衍生出來的電影、商品也蔚為大觀。
《哈利?波特》系列中,英國作家J.K.羅琳用她純熟的筆法和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以及跌宕起伏、攝人心魄的情節為廣大讀者帶來了颶風一樣的閱讀狂潮。
J.K.羅琳在《哈利?波特》系列中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出身獨特的男孩哈利?波特的魔法之旅和成長奇遇。
他穿梭在現實的高科技世界和神奇無比的魔法世界之間,就讀于魔法學校霍格沃茨。
哈利上學期間遭遇了一系列匪夷所思的劫難、災變,他最終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傳說中的“救世之星”,在與黑巫師伏地魔的霍格沃茨大戰中力挽狂瀾,拯救了魔法世界。
愛的啟示錄
《哈利?波特》系列小說的誕生產生于偶然。
J.K.羅琳自小喜歡寫作,當過短時間的教師和秘書,二十四歲那年,她在前往倫敦的火車上看到一個可愛并帶有神秘氣質的男孩后萌生了創作《哈利?波特》系列小說的念頭。
而促使她一直寫下去的卻是母愛的力量。
當時,作為單身母親的J.K.羅琳生活極其艱辛,女兒又重病在床,為了給女兒一個慰藉,她開始潛心創作《哈利?波特》系列小說。
從小說的起筆開始,羅琳的女兒就一直是第一個讀者。羅琳也正是想借助小巫師哈利在驚心動魄的冒險中展現出來的驚人勇氣來鼓勵重病的女兒戰勝病魔。
由此小說的主人公哈利被打上了強烈的勇氣的烙印。
他被神奇的分院帽劃分到以崇尚勇氣而著名的格蘭芬多學院,一次次地闖過難關,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也正是說,哈利這個人物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母親在孩子床前所講的童話中人物的具體化、形象化。隨著故事的展開,我們可以發現作者在哈利?波特身上傾注了太多的母愛。這便是該系列小說強大的情感基礎。
哈利是一個孤兒,父母在他一歲的時候被黑巫師伏地魔殺害。之后,哈利經過鄧布利多的救助被送至凡人世界女貞路上的姨媽家。然而,痛失雙親的哈利在姨媽家里并沒有獲得溫情。令人瞠目結舌的是姨媽姨夫對于他有極大的偏見和不滿,小哈利受到了百般刁難。
而作者為了彌補哈利的母愛的缺失,在魔法世界中塑造了一位慈祥的母親形象來作為對其逝母的呼應,即哈利好朋友羅恩的母親莫麗?韋斯萊。
從第一部“魔法石”開始,莫麗就一直在生活中給予哈利無微不至的關懷,使得兒子羅恩都滿懷嫉妒。羅琳在創作時的現實動力是對女兒濃濃愛意,她的這種心境也深深地滲透到小說中,總是讓哈利感受到溫馨的母親般的關懷。
《哈利?波特》系列已經成為魔幻小說中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如果我們剝去魔法的外殼,然后抽絲剝繭,剩余下來的故事就是一個男孩的魔法之旅和成長奇遇。
整個作品中描繪的神奇魔法世界中,無論是哈利、羅恩、赫敏等小孩,還是德高望重、法力高強的校長鄧布利多,甚至是殺人成性、喪心病狂的伏地魔,都難逃“愛”字帶來的恩怨情仇。
小說中正邪雙方的代表哈利和伏地魔存在著很多的統一和對立。他們都有悲慘的出身:
哈利在一歲的時候失去了父母成為孤兒;伏地魔出生后慘遭母親遺棄,在孤兒院中長大。二人都收到了鄧布利多的垂青就讀于霍格沃茨魔法學校,而且都是成績優秀。
兩個人最大的差別和最強烈的對比是表現在有愛與無愛上,一個是暢飲甘露,一個是永墜深淵。
伏地魔的母親是一個丑陋的女巫,她一廂情愿地愛上了凡人湯姆?里德爾,不惜用巫術、魔法勾引湯姆。二人結合后,伏地魔的母親因愛得深切,決心以真實面目面對湯姆,不料卻是湯姆棄她而去,終至家破人亡。
伏地魔的母親用魔法給自己帶來了一段水月鏡花的愛情,受魔法控制的湯姆給予她的愛只是海市蜃樓,魔力散去后,真相釀造了慘劇。伏地魔的出生就是無愛之果。而他成長的孤兒院中也是同樣缺少關愛。
也正是因為如此,他的心靈在陰暗、臟亂、無情的孤兒院中收到了扭曲,一經定型,無可逆轉。即使他后來受到了鄧布利多的關愛,也對于他的異化于事無補。悲慘的童年經歷為伏地魔的兩次興風作浪埋下了伏筆。
同伏地魔形成強烈反差的是哈利的健康成長。尤其是心理健康最為突出。
哈利的成名是因為他是中了伏地魔的死咒后唯一存活下來的人,正是在他的父母被殺害的那個夜晚,他成為“大難不死”的男孩。
恩愛的詹姆?波特和莉莉?波特不幸成為伏地魔陰謀的犧牲品,然而萬幸的是,他們用愛保全了獨生子的生命。哈利的母親莉莉?波特在臨死前對哈利所施的符咒使哈利幸免于難。
符咒本身并無太強的魔力,面對有史以來強大和邪惡的伏地魔簡直是不堪一擊。但是莉莉所施加的符咒的不同凡響之處在于它是一位偉大的母親在危難之際用生命為代價換來的。它昭示的是不可戰勝的母愛的力量。
哈利在這個符咒的蔭庇下平安的成長。雖然,哈利在姨媽家受盡欺侮,但是生性善良的他并沒有因此心生復仇的惡意,扭曲了自己的人格。
在他進入霍格沃茨后更是受到了校長鄧布利多的青睞和莫麗的母親般的疼愛,此外還有教父小天狼星布萊克的短暫卻濃烈的父愛和伙伴們的友愛。
哈利出身悲慘,可是他卻獲得了更多的愛來取代身世的悲愴和生無父母的凄涼。哈利對人也是充滿了愛心,他懂得愛與被愛。面對殘忍的食死徒他終是不忍心用“阿瓦達索命咒”,這便是哈利和伏地魔最大的差別,也是決定二者“必存其一”的關鍵。
靠自己成長
小說的主線是哈利?波特的成長經歷。
哈利在女貞路的假期生活只是他在霍格沃茨的令人難以忘懷的學習生活的陪襯。女貞路的生活總體上是灰色的抑郁的。
在那里,在樓梯下的碗櫥里,哈利只是一個瘦弱、頭發蓬亂的普通男孩,遭到姨夫的訓斥,總是被蠻不講理的表哥欺負。
正是這樣一個普通的小男孩卻在魔法世界中家喻戶曉,并最終挫敗了伏地魔的反攻,取得了對伏地魔戰斗的最終的徹底勝利。
幾乎每一部小說的開篇都是哈利的暑期生活,短暫慘淡的夏天后便是哈利波瀾起伏、驚險刺激的霍格沃茨生活。哈利是在于伏地魔的斗爭中一步步成長起來的。
年幼的哈利保護了魔法石,闖進了密室,幫助遭人陷害的教父小天狼星逃跑,釋放了古靈閣的火龍,一次次的奇遇中哈利變得越來越成熟,勇于擔當。
而之后,哈利對伏地魔的抵抗由被動轉變為主動,他經過鳳凰社的洗禮,在小天狼星、鄧布利多逝世后,帶領著赫敏和羅恩尋找并消滅魂器,并找到了死亡圣器,在霍格沃茨大戰中戰勝了伏地魔。
哈利的成長經歷了太多的磨難、變故、災禍,他在年輕的生命中享受過萬人愛戴的榮光,也遭受過別人無恥的誹謗冤枉。大喜大悲中,不變的是他一如既往的堅定、執著和英勇。
他額頭上的閃電形傷疤和手背上“我不能說謊”的刻痕已經成為哈利身份和人格信念的標志。
因為沒有父母的明確指引,沒有過人的天資,沒有小天狼星、鄧布利多、狼人盧平在決戰時刻的鼎力相助,哈利的成長更多的是自己摸著石頭過河。沒有人給他明示,他就自己在一個個線索中尋找真相,忍受成長的陣痛。
與哈利的成長形成強烈反差的是另一條線索:伏地魔的復出和崛起。小說中這兩條線索一明一暗,一正一邪。
哈利就是在于伏地魔的斗爭中逐漸發現真實的自己,擔負起“救世”的使命。
而哈利于伏地魔的針鋒相對仿佛就是他大難不死的翻版:
曾經,尚處于襁褓之中的哈利因愛而生,在狠毒的伏地魔的手下大難不死,成為一個奇跡;而后,當伏地魔卷土重來的時候,血氣方剛年輕的哈利勇往直前,他的奮不顧生是發自內心的,帶有命運的必然。
而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即使伏地魔的魔法再強大,手段再殘忍,終究是無法戰勝愛的力量。
伏地魔的第一次失敗是正義與愛的勝利,是邪不壓正的必然。他第二次的失敗以及喪命則是執迷不悟、咎由自取、喪心病狂的賭徒式的悲哀,可憐可悲的他無法逃出宿命的怪圈。
《哈利?波特》系列小說的成功在于J.K.羅琳出色的塑造了一個少年艱辛而又快樂,新奇而又險惡的魔法之旅和成長奇遇。
哈利只是一個被命運偶然選中的平凡孩子,可是,他卻在自己充滿痛苦、救贖的生活中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蛻變,使小時候“大難不死”的傳奇在與邪惡較量的時候再度呈現在世人面前。
相對于大難不死、救世之星的神秘化,哈利在霍格沃茨的格蘭芬多魁地奇球隊中的成長則顯得更加真實可信。哈利用自己的行動為霍格沃茨的學生們樹立了一個勵志的榜樣,為世間純潔大愛做了詮釋。
與其單純地把《哈利?波特》系列小說奉為魔幻巨作,并抱著這種心態來看書,不如,把它看成一個男孩的魔法之旅和成長奇遇。
20周年了~曾經認真閱讀《哈利?波特》的你,經歷了怎樣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