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本第三大鋼鐵企業神戶制鋼所8日曝出重大丑聞,該公司承認篡改了其生產的部分鋁和銅制品的強度等性能數據,將不合格產品交付客戶,問題產品涉及包括豐田、三菱、日產在內的眾多日本制造企業。從汽車到新干線列車、從飛機到火箭,這些日本制造業引以為傲的領域,均在此次丑聞中“淪陷”。
10月11日,據多家外媒報道,日本第三大鋼鐵企業神戶制鋼所的造假丑聞恐怕不止于鋁、銅制品的出廠數據,部分鐵粉的強度數據也涉嫌被篡改。
是什么讓響當當的“日本制造”被打臉呢?是因為他們的技術不夠,數據來搭稱?明顯答案沒有那么簡單。
我們可以試著用4D的方式來分析分析。
先來簡單介紹一下4D是啥。4D是由NASA前天體物理部主任、天體物理學家查理.佩勒林博士提出的一套理論體系,它以一個坐標四個維度八項行為的方式,讓個人不斷調整心態,推動工作生活氛圍良性發展;讓領導者看清團隊社會背景,使領導者可以根據情境調頻成員心態,形成一個高效和諧有競爭力的團隊,讓團隊得以高效健康的成長。
言歸正傳,神戶制鋼所這事要怎么看?
對于造假事件,神戶鋼鐵副社長(副總經理)梅原尚人8日在記者會上坦承,造假行為是有組織性的參與,包括神戶制鋼管理層在內有數十人參與了篡改一事。梅原還表示工廠“有對于完成出貨目標的壓力”。——這暗示著工廠為了完成工作目標,逃避指責,而篡改產品數據,將不合格產品作為合格產品發貨了。
上海外國語大學日本文化經濟學院副教授張建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采訪時認為,隨著泡沫經濟的破滅,日本制造業本來具有的“現場主義”優良傳統正在逐漸喪失。日本企業高層開始關心資本運作、海外投資等更加“宏大”的議題,對生產領域的了解越來越少,以至于經常制定不切實際的生產和銷售目標。——這暗示著神戶制鋼對生產和銷售目標有著盲目樂觀的預期。
事實上,這并不是神戶制鋼第一次曝出造假丑聞。2008年,神戶制鋼也曾因旗下一家子公司在鋼材發貨前未進行日本工業規格規定的相關測試而曝出違規丑聞。去年6月,神戶制鋼所宣布,神戶鋼鐵下屬的神鋼不銹鋼鋼絲公司篡改不合格鋼絲的拉伸強度試驗數據,將不合格產品作為合格產品發貨。
張建指出,日本政府通常對企業產品質量的監管較為寬松,主要靠的是完善的企業內部監督和行業組織約束,除非出現食品安全問題等直接影響消費者健康的問題出現,責任人一般不會受到起訴。——這也意味著,神戶制鋼缺乏行之有效的品控機制和管理流程,導致苗頭事件不斷發展為撼動日本制造業的大事件。
可以說神戶制鋼爆出的丑聞絕對不是一個單純的技術慘案,而是一個低效的團隊背景引發的悲劇。
百年老店都這樣,真是細思甚恐。這也反面提示我們,任何一個企業、團隊想要“萬歲”,就要不斷地審視團隊背景,定期清理團隊“毒素”,及時調整團隊心態,形成高績效的團隊背景。
接著小編簡單介紹一下讓團隊背景變得“可見、可管、可調”的8項行為:
1、表達真誠感激
2、關注共同利益
3、適度包容他人
4、信守所有協議
5、表達務實的樂觀
6、百分之百的投入
7、避免指責與抱怨
8、厘清角色、責任與權力
(新聞素材來源于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