爪形趾的治療

定義

爪形趾畸形為跖趾關節過伸,而遠側及近側趾間關節處于屈曲狀態【1】。

病因

爪形趾被認為是由于足內在肌無力或功能缺失造成的內源性畸形。

偶爾在雙側發病的患者中,爪形趾繼發于神經系統疾病(并伴發高弓足)或炎性關節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CMT。

解剖

在步態站立相,外側足趾增加了前足的負重面積。內在肌和外在肌恰當的平衡加上韌帶或關節囊的被動性限制,可在蹬地時給予生理性推進,并保證休息位時足趾處于相對于跖骨20°背伸的位置。

外側足趾生理性的平衡和功能依賴于完整的被動和主動穩定結構。主要的跖趾關節被動性穩定結構包括跖腱膜、跖板和側副韌帶。跖腱膜增強了跖板的穩定效果,此兩種結構在防止跖趾關節背側脫位中起到30%的作用。盡管較大的跖板張力有助于穩定關節,但是在行走時不利于關節行有效的背伸。側副韌帶是更有力的維持跖趾關節穩定的靜態結構,提供了50%防止背側脫位的作用和主要的內外側穩定性。其余的穩定性來源于動態穩定結構。

外側足趾的伸肌和屈肌解剖比較復雜。趾長伸肌腱在近節趾骨處分為三束。中央束止于中節趾骨基底部的背側,兩個側束匯聚于遠側,并止于遠節趾骨基底部的背側。雖然趾長伸肌腱和近節趾骨沒有直接聯系,但通過腱索形成間接聯系。三個趾長伸肌腱束和腱索構成了伸肌腱帽。跖趾關節位于跖屈或中立位時,趾長伸肌腱背伸足趾最有力。這就解釋了為什么在錘狀趾畸形中趾長伸肌功能可以被近節趾骨的背伸相抵消。趾短伸肌腱止于第2、3、4近節趾骨伸肌腱帽的外側部分,可增強足趾的背伸功能。

屈肌群包括趾長屈肌、趾短屈肌和足內在肌。趾長屈肌止于遠節趾肌基底部,可屈曲遠趾間關節。趾短屈肌的兩束止于中節趾骨的基底部,屈曲近趾間關節。足內在肌包含7個骨間肌和4個蚓狀肌。骨間肌起于跖骨,經足底至跖骨頭軸線,止于近節趾骨的基底部和跖板。蚓狀肌起于趾長屈肌腱,行向跖側至跖骨間橫韌帶,止于近節趾骨的內側和伸肌腱帽。由于足趾外側無蚓狀肌,蚓狀肌的這一解剖特點可加重外側副韌帶的力量薄弱。然而在生理情況下,骨間肌參與平衡的動態跖屈和提供跖趾關節的橫向穩定力。蚓狀肌除了跖屈跖趾關節外還背伸趾間關節。

病理生理學

創傷、先天性畸形、神經肌肉疾病和炎性關節病均可導致外側足趾畸形,但獲得性外側足趾畸形最常見的原因仍是穿鞋不合適。長期穿束緊腳趾的瘦鞋對跖趾關節和趾間關節造成外部壓力,一定時間后打亂了維持足趾解剖排列的精細的動靜態平衡。從最開始的滑膜炎發展到韌帶(靜態限制結構)破壞,并最終形成來自動態穩定結構(足內在肌和外在肌)的偏心力量。此外,不合適的鞋子會加快拇外翻的發展,導致第2足趾的撞擊和進一步引起第2足趾應力的不平衡。

足內在肌與外在肌之間力量不平衡會導致內在肌肉肌腱單位的短縮,這種不平衡既可以來自神經肌肉疾病(如CMT、周圍神經病變),也可以來自外部的壓力(過緊的鞋子)。失去內在肌的生理性穩定作用后,跖趾關節固定于背伸姿態而趾間關節處于屈曲姿態。這種不平衡最終導致錘狀趾、爪形趾或跖趾關節不穩定的發生。

累積創傷或重復的應力,以及炎癥性關節病均會引發跖趾關節滑膜炎,后者導致靜態穩定結構(跖趾關節囊、側副韌帶及跖板)的削弱。最終,可發生跖趾關節的半脫位或脫位。在第2趾,相對較長的第2跖骨或合并拇外翻會加重畸形的發展。此外,側副韌帶力量減弱以及沒有對抗的蚓狀肌的內側牽拉會進一步破壞平衡。隨著橫向和縱向限制性力的喪失,不穩定可引發騎跨于拇趾的爪形趾畸形。

診斷

1 病史

1.1 前足跖底痛(滑膜炎、跖趾關節功能減弱)
鑒別:
①神經性疾病:腰椎疾病、糖尿病性神經病變、Morton神經瘤,如果在非負重和休息時癥狀仍持續,疼痛可能由周圍神經病變引起
②外周血管性疾病:抬高患肢后癥狀仍存在甚至加重
③炎性關節炎:類風濕性疾病
④脂肪墊萎縮:穿鞋時疼痛減輕,但赤足行走則不適
1.2 趾尖或近趾間關節背側疼痛

2 查體

明確診斷的相關查體
2.1 負重和非負重狀態下觀察足趾畸形外觀
2.2 柔軟性還是僵硬性:畸形是否能被動糾正
2.3 跖趾關節是否穩定:Lachman試驗可用來發現在跖板和側副韌帶的功能不足
2.3 側副韌帶功能減弱:足趾偏斜

進行鑒別診斷的相關查體
2.4 是否合并有其他畸形:如拇外翻、馬蹄畸形、高弓
2.5 是否存在神經性疾病:直腿抬高試驗(神經根性疾病)、脛神經Tinel征(脛神經踝管處壓迫)、皮膚感覺
2.6 是否有外周血管性疾病:動脈搏動
2.7 創傷:跖骨背側壓痛(跖骨應力性骨折)
2.8 腫瘤:跖間神經瘤(跖骨間壓痛,前足擠壓痛),可通過診斷性封閉治療來區分跖趾關節疾病和跖間神經瘤

3 影像學檢查

3.1 站立位足部X線片(正位、側位、斜位)
3.2 注意第1跖列畸形:拇外翻、拇僵硬、第1跖骨短縮
3.3 X片:應力性骨折、關節炎改變、Freibery病(斜位片)

參考文獻

1.David B. Thordarson 著 張建中 主譯《足踝外科學精要》(第2版),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
2.《曼氏足踝外科學》(第9卷)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概述 Carl Hueter最初用“hallux valgus”來定義第一跖趾關節的靜態半脫位,這種脫位以拇趾的外...
    云中瑞麟閱讀 1,330評論 0 0
  • 神經肌肉疾病 概述 通常將能夠引發足部畸形的神經肌肉疾病分為兩種主要類型:痙攣型和癱瘓型。 痙攣型由中樞神經系統的...
    云中瑞麟閱讀 3,444評論 0 0
  • 踝關節是人體負擔最重的關節,也是運動訓練過程中最易受損傷的關節。其穩定性和靈活性是人體完成站立、行走、下蹲、跑跳等...
    森諾閱讀 1,269評論 0 4
  • 平足癥,通常稱為脛后肌腱功能不全(Posterior Tibial Tendon Dysfunction, PTT...
    點滴穿石閱讀 591評論 0 0
  • 蘇東坡之波、歌德之勺、愛默生禮帽、伊藤春夫館、艾略特之杯、梭羅木屋、蒲松齡之道、惠特曼的搖床……對于著名的作家或詩...
    如月如月閱讀 469評論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