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心引力》 截止今天(2017年7月30日) 評分7.5。 其中四星39.7%????三星28.2% ,第三位是五星?22.7%。總評分人數1452人。按說這樣的大數據 可以表明它在觀眾心目中的實際評價了。
在過去一周內,我都不知道該給它怎樣的評分。畫質,我會給5星,音樂也很棒4星,劇情前三分之二勉強3分,而后三分之一我給4星。至于觀后的收益,這是我一直在考慮的事情。
?先來交代下背景
這部片子,是我在上周t城的吳曉波讀書會線下觀影活動中 專程去看的。花幾個小時去了解些新的視野 是我喜歡的事情。尤其,據說這部片子個創業有關,內心的話題正好契合了我對心理學方向的研究。
所以站在這個角度,我對這部片子可能有著高出平時觀影的期待。或者說可能它絕對是一部好片子。只是站在自己角度我個人對它有些苛責成分。
先來說說我個人的失望。
前多半部分,用碎片的方式交代了各個創業主人公的背景,初心,以及創業途中的溝溝坎坎。如果說如果我二十來歲需要找初心的話,它會是一部好片子,可能我會感動會流淚,回想我的初心是什么,我是否應該擺脫各種人的眼光堅定自己要走的方向。但是站在幾近不惑的年齡,是不太容易感動的。尤其是,這些年接觸互聯網較多,身邊的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創業的很多,起起伏伏遠比電影里更真實和殘酷。而真正能做下來的百不過其一。現實生活遠不如那么美好。相信正在經歷創業的朋友看了以后可能并不能吸收太多養分,這不是一部教我創業的片子。
看到有朋友評論說,它像一部廣告片。的確有些是,我想獨立電影可能需要考慮盈利模式,會有些廣告贊助也是可以理解。但是對于7位主角的描述,也有些像是廣告,因為傳達的信息太過正面太過美好了。短短90分鐘描述7個沒有關聯的故事,其人物自然不可能鮮活立體。那么還會有其他人為的原因嗎?
觀影后,由于組織方也有和導演有線上互動,因此我含蓄的談到這個問題。如果我的理解沒錯的話,回復是,畢竟這是紀錄片,7位主角不是演員 是現實中實實在在的創業者,他們需要顧及自身或者品牌的形象,可能有意無意的做了些印象整飾,美好的一面自然是暴露的多于負面。這一點我沒有想到,但是仔細一想是理解的,每個人都有愿望展示自己好的一面,就像我們對待朋友圈一樣。而創業者更為需要。
再來談談我欣賞或者感動的地方
回到我觀影前,自帶的兩個問題:
1
在被自己的內心的引力,吸引著向前走之前,如何確定這就是唯一的可以跟隨的部分。不是曇花一現,不是小貓撲蝴蝶,不是當時情景下的屁股決定腦袋?這是個很大的話題,我希望能在觀影中捕捉到那么一點信息。
2
情懷是非常重要的 必不可缺的要素。但假如它是單一的要素,那么我可以肯定的是,它是一個陷阱。如何把情懷落地,成為一個商業模式之前 哪些要素與它正相關 比如吸引親友伙伴支持,這是我關心的。
影片中,最令我感動的人物有兩個,一個是TINA(錢海英),一個是莊仔(莊崧冽).
如果沒有記錯,這是片中唯獨兩位有家屬入鏡的。我們可以從中探究一二。
我們先來說說 莊仔。
他有一位“咖啡教父” 沒錯,這名字是他親口說的。這位老大有著情懷 不圖名利不圖錢 專心種植著他的咖啡園。影片中有多次提到那句“咖啡是我的夢想” 我記得影片中還有交代一個細節。莊仔嘗了兩顆咖啡豆,“教父”說一顆就好兩顆浪費了。莊仔試探說想挖一顆咖啡樹帶回去,被回絕了。我相信內心的引力,只是當我好奇這種引力是哪里產生的時候,這里有了一絲線索。內心有引力的人 通常不會單一存在,可能周圍就有這樣的榜樣,比如這位大叔。我一直相信只有不圖暴利才有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創業者,因為內心的淡定才能不懼誘惑 審時度勢做好每一次判斷。那位大叔是一個很好的榜樣。此外,有沒有感覺到大叔和莊仔的交流很像我們日常里長輩和子女的相處模式?大多數父母似乎都有個共同的“習慣”-并不看好子女。然而作為子女嘛,時不時也會想著 我就要好好做給你看 總有一天成為你的驕傲。這一點我不太清楚是我的揣測還是,莊仔和“教父”也有著類似的模式。總之,我看到莊仔的耐心,看到大叔最終給他的支持,如果沒記錯大叔后來答應給他很多精心培育的咖啡種子。
再來看看tina
Tina是七位創業者中唯一的女性。我也是女性,因此可能會更多注意到她。
為什么tina的內心引力是辦國內極限運動的電影節。影片有交代,她自己就是極限運動愛好著。換做是誰在孕育寶寶過程中也是有些落差的。在突破社會角色的轉變以及帶寶寶期間做些有自我價值的事情,辦國內的影展恰恰是一個很好的平衡點。
創業的女性很了不起,因為創業的壓力遠大于哪怕是總需要加班的工作。很多男性尚且吃不消(現實中不少是患病甚至猝死)更何況是女性,她們需要平衡更多社會角色。如果大家也看了電影的話,會發現她的寶寶還在襁褓中,tina的母親并不在身邊,婆婆似乎也不在。獨自帶孩子是非常辛苦的,身邊太多女性在孩子出生一兩歲已經精疲力竭。是什么可以支撐她的夢想? 是人 具體來說是團隊以及親人。我記得影片中有一個細節,Tina在家里開電話會議,突然間聽到有孩子的哭聲。按照我們平時的邏輯,既然事業重要 那么家事先放一放 這樣才是個好的創業者。熒幕上的不是,Tina和電話那一端說孩子哭了,電話需要先中斷下。那個動作的神情從容自然,不像是為了電影刻意為之。我們可以猜測,那么“心安理得”的做這個決定,在其團隊里是可以被理解的。我們繼續說這個鏡頭,接著是tina方向電話轉到身后的房間,推開門,我以為一個哭鬧的孩子正在小床上掙扎。結果不是,孩子在父親的手上。也就是說這個小小的嬰兒在母親沒有到來前,有父親先做了安撫。心理學精神分析下有一門課是關于嬰兒觀察的。有過相關了解的同道已及做媽媽的女性一定知道,早期的依戀關系會影響人的一生,而依戀的形成就是在一次次對嬰兒的快速回應中。媽媽們或許不用清楚這個理論,但是出于本能也會急于放下一切快速回到寶寶身邊。我們可以想象,有很多次發生寶寶和創業是沖突的,是什么讓tina可以踏實創業,答案就在上面,她有體恤她的團隊以及支持她的家人。(當然,由于時間關系,這里沒有展開,她對該領域的熟識,對兩國文化的了解,以及有機會直接和核心人物登門拜訪 這些對創業都是很重要的因素)
一不小心隨感寫了兩千多字,很啰嗦,但是感覺只是寫到了很少一部分。很多原因是我記不太清,不清楚的畫面不好細說,生怕曲解里原意,希望有機會再仔細看一看它。
最后回到電影的初心,有一點點想說的
我絕對相信這部影片希望給我們溫暖和力量。但是關于后者,我更相信 現實生活中,絕對不是只有正能量才是有力量的。很多情況下正是黑暗的部分 讓你不那么虛幻 不那么飛蛾撲火 讓你知己知彼 在上戰場之前先做好準備。當你有信心面對黑暗時,你的力量就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