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施秋容
編輯?|蔡娜
圖片?|《內心引力》
劇情介紹
這是一部講述7位國內獨立品牌創始人關于夢想、創業、掙扎、拼搏的紀實電影。他們中有:
成功把品牌連鎖開遍全國、卻內心困頓、遠赴云南尋找心靈出口的雕刻時光咖啡創始人莊崧冽;
為了極致食材訪遍深山、獲利微薄卻贏得口碑的電商店主把文翰;
艱難跳出體制束縛、呼吁醫改但屢屢受挫的張強醫生;
推行城市輕奢生活的方所創始人毛繼鴻;
班夫山地電影節中國區創始人Tina;
持匠人精神的solife家具創始人吳永紅;
摸索實體書店出路的先鋒書店創始人錢小華
……
導演說
“在這個充滿焦慮的時代,太多人抱怨過的不是自己喜歡的生活。遺憾的是,他們中的大多數,也已經忘了喜歡什么,大家都活在昨天的慣性里,剎不住車。
電影中這些堅持熱愛的理想主義者,都是從生活中找到的真實人物。這種真實感,可以給更多的人提供希望和勇氣,找到自己的那股內心力量。”
內心引力,其實源自對外界探索的不滿足。
影片中,毛繼鴻在巴黎召開的中法高峰論壇上說,希望世界能夠感受到中國的潛力。其實這是一種探問:我們親手做出的事業,也渴望聽見來自更多地方的聲音。
無論是書店業、餐飲業還是家具業、電影業、醫療業,每一位真正投身其中的人其實都在思考,如何才可以從每一粒螺絲釘開始把整棟大廈搭建起來。困難當然超出想象,這個時代最欠缺但最有力的就是執行。
一部紀錄片自然不可能盡述各行各業的篳路藍縷,但我們能夠從創始人們事必躬親的態度,與點滴搭建夢想的辛勤,去感受在這個時代,切實做事的心。
以及,向“內”行走的力量。
最近聽到一個說法,現在的大學生畢業都不做簡歷,改做商業計劃書了,人手一份PPT找天使,闖江湖。這大概是句玩笑,但它讓我后知后覺地發現,原來這就是“創業潮”,也激發我想和更多人分享《內心引力》的故事。
2014年3月,釀影像工作室與MINI一起,開始籌劃一部叫《創造力20》的片子。那時我們對“創業潮”還沒什么概念,只是簡單地被一些在不同領域發揮創造力的人物故事所吸引。他們都是有自己獨立思考的人,為了做自己喜歡的事,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創業。
現在看來,正是我們的主人公,帶我們一步步深入關注到這個群體,用鏡頭記錄下時代的一個切面。
這些主人公都是真實存在的人物,不同于故事片的虛構人物,想讓他們毫無保留地,讓我們去記錄他們的創業生活,并不容易。張強醫生集團的創始人張強醫生,因為不滿醫療現狀,出走體制,為“做純粹的醫生”在上海創業。然而,同行因嘗試自由執業而觸碰紅線的教訓,讓他如履薄冰。再加上投資方的質疑,可能的政策風險,處在多重壓力下的張強醫生,在最初總是有意躲避我們的鏡頭。
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去跟拍攝對象建立信任,消解他們的各種焦慮和懷疑,讓他們了解我們想要記錄過程,和更多人分享的心情,而非以報道者的姿態,對創業的成功或失敗做價值評判。
拍攝先鋒書店創始人錢小華,也差不多經歷了這個由陌生到信任的過程。電影拍攝結束后,錢老師主動提出由我們團隊為先鋒書店二十周年拍攝一部影片,讓故事繼續。時間的力量、與拍攝對象之間的真誠往來,真的是紀錄影片獨有的魅力。我們都是“大地上的異鄉者”,是這些溫暖,讓我們向前。
?先鋒書店
“生意人不可能這樣挑筍子”,這是做食材電商的把文翰,在鄉間收購食材時遭遇的非難。鄉親們不理解,這個千里迢迢進山來收筍子的人,為什么如此挑剔,還一度懷疑他動機不純,“一定是個搞新聞工作的,在刺探敵情”。
哭笑不得之外,我們也強烈地感受到,他們雖然都是創業者,卻并非典型的生意人——這仍是一群想要堅持熱愛的理想主義者。他們選擇創業,是選擇不違背內心,去創造自己喜歡的生活。
創造力改變世界,但具體到每一個人身上,這通常只是一個發現自己、成為自己的過程。創造和改變,來源于內心的力量。那些改變世界的人,原來只是忠于內心,把喜歡的事情做到了極致。
創造之前,他們首先活得是自己。就像辭職創業的設計師吳永紅,出于對老家具的迷戀,創建了以舊物改造為特色的SoLife家具品牌。“創造力不一定是創造新的東西,也可以是發現本來就有的美好。”他沒有背離內心,刻意迎合,而是摸索出了自己的創業之道。
就這樣,在不斷深入的拍攝過程中,我們從“創造力”出發,找到了將這些主人公系在一起的“內心引力”。
誰都想以興趣為工作,但真正堅持到最后,把熱愛做成事業的人總是很少,這需要強大的心力,更需要真正的付出。與世俗標準對抗,與生活慣性對抗,是每個內心引力派隨時要面對的課題。
超級戶外運動愛好者Tina,熱愛上天入海,行走山川。但在我們的鏡頭里,作為班夫中國創始人的她,并沒有想象中那么灑脫和自由。為了工作,她與丈夫常年異國。在哄完寶寶入睡的深夜,灌一口咖啡,驅車趕往工作現場救火。六年間,多少次,Tina這樣獨自承受內心的失望和無助呢,旁人難以想象。
與心愛的人一起開一家咖啡館——“雕刻時光”的創始人莊仔,可能是最早完成這個大多數文藝青年終極夢想的人。創業二十年,現在的他卻感到身心俱疲,最初追求的自由自在,似乎離他越來越遠。在西雙版納,莊仔認識了種咖啡的張老大,這個近乎偏執地堅持自我的苦行僧,讓他感到尷尬和刺痛,他想要重新發現被遮蔽的內心引力。
發現自己、成為自己,原來也不是一勞永逸的事。
在堅持自己的道路上,“例外”與“方所”的創始人毛繼鴻,正是那個敢于不斷打破格局的人。從服裝到文創,再到藝術與生活的交融,毛繼鴻一直在尋找合適的臨界點。他喜歡說自己是個邊緣人,但其實他只是愿意去往自己內心引力的中心,建造自己的理想國。
毫無疑問這是一部現實題材的紀錄電影,所以它會帶著某些天然的標簽,比如小眾,比如非商業。
我是拍紀實出身的。在電影學院求學時,雖然學的更多是劇情片創作,但出于興趣,拍的都是一些關注現實的題材。北京的老年群體,西南的少數民族,浙江的留守兒童,都曾是我的拍攝對象。其中一些片子拿過獎,也得到機會在電視臺播放,但囿于題材,傳播力十分有限。我被這種認識世界的方式滋養,卻也深感其局限。
而在院線出現過的紀錄電影中,《海洋》、《喜馬拉雅天梯》、《我們誕生在中國》等都是自然題材。現實題材的《歸途列車》關注農民工家庭,《千錘百煉》關注地方拳擊運動,它們都是優秀的紀實電影,關注相對弱勢的群體,通過記錄他們的生存狀況,反映某些社會問題。然而,能夠代表當下人們生活和創造熱情的類型,仍然是空白。
所以當《內心引力》拿到龍標時,我們是很期待的。這不僅關乎電影所講述的故事可以被更多的人看到,同時也將成為一個試驗:一部關注社會大眾話題、與現實相關的紀錄電影,會多大程度地被商業院線所接納呢?
在長達半年的時間里,我們都在為《內心引力》的宣發問題而奔走。5月,我們在國貿百麗宮做了一場點映,觀眾的笑聲和眼淚讓我們倍受鼓舞。但發行和院線公司卻不太敢接我們的片子,這是一個精確計算投入與產出的時代,他們沒有把握吸引足夠的觀眾去影院買票。
幾乎走投無路的時候,我們遇到了現在的合作伙伴——雪人電影,作為一支創業團隊,他們對《內心引力》的故事格外感同身受,我們由此成為志同道合的朋友,最近又新加入了香港寰宇電影公司,大家正在為促成電影上映而一起努力。
最終,我們用了18個月,跑了5個國家,20多個城市,帶回8萬多G素材,在剪輯臺前磨了2年,交出了這么一部講述7位獨立品牌創始人的故事——《內心引力》。這個過程,也是我們跟著自己的“內心引力”,一邊較勁一邊朝前走的過程。我們記錄故事,這些故事也反過來給我們力量,讓我們堅持到最后。
后期剪輯過程中,我們一改再改,每看一遍,都忍不住去想還能怎么調整可以讓它更好。作為一部電影,《內心引力》還有很多的遺憾。但就像Tina在片尾說的,“在喜歡的地方,和喜歡的人一起,把喜歡的事情做到極致。”這些我們都實現了。
一次點映結束后,有位觀眾告訴我,他辭去了公關公司的工作,打算去做一名廚師。他一直就喜歡做菜,只是缺乏勇氣,《內心引力》鼓勵他走出了這一步,世上可能又多了一個自在快樂的好廚師。
《內心引力》就是一群人做自己想要做的事,和你我一樣,生活著,熱愛著,掙扎著。看電影最終都是在看自己,如果你有被打動,那也許就是內心引力的作用。
作者介紹
施秋容:《內心引力》一片導演,釀影像工作室創始人。微信公號:釀film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