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是致你自己的良知,因為良知就在你的內心深處。
陽明先生的弟子,于中、陳九川和謙之,在先生旁邊很虔誠的聽講,
先生說:每個人的胸中,原來都各自住著一個自己的圣人,只是自信不夠,又都自己把自己的圣人給埋起來了。
又對于中說:于中啊,你的心中原來就是一個圣人。
于中站起來說不敢,不敢。
先生說:這個圣人原是你自家有的,為什么要推不敢呢!?
于中還是說:不敢,不敢!
先生說:每個人都有的,何況是你于中呢?是什么原因讓你謙虛起來推辭不敢呢?這個亦謙虛不得!
于中于是笑著接受了。
先生又說了:良知在人的心中,隨你如何都不能泯滅它,盜賊也是自己知道不應該為盜,我們喊他做賊,他還不好意思呢。
隨你如何都不能泯滅良知,是說無論你漠視良知,反對良知還是要大張旗鼓地消滅良知都不能泯滅它,因為它就在你的心中。你無法消滅自己!
于中說:只是良知被物質欲望給遮蔽住了,良心在內,自然不會失去,就如云把太陽給遮住了,但太陽何嘗不見了呢,何嘗失去了呢!
愚夫愚婦也有他們自己的良知。
先生的弟子在參加科考回來的途中,去向周圍的人講授先生的致良知,聽的人有相信的和不相信的。
先生說:你們把自己看做一個圣人去給別人講學,人們看見圣人來了,都怕的趕緊走掉了,如何講得通,講的行。是要做一個愚夫愚婦,才可與人講學。
先生告訴我們,圣人有圣人的良知,愚夫愚婦有他們自己的良知,而不是說把圣人的良知加給愚夫愚婦們,而是要讓他們自己去致自己的良知。
先生在1526年,先生55歲的時候,給他的弟子聶豹,也叫聶文蔚的一封書信中,先生表達了他的愿望。他的愿望是---“使天下之人皆知自致其良知,以相安相養。”
先生的愿望是:愿天下所有的人都知道自己致自己的良知,相安相養。
因此,致良知不是致陽明先生的良知;也不是致你老師、你孩子、你父母的良知;也不是致我的良知,而是致你自己的良知!
致良知是致你自己的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