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路漫漫任我闖,帶一身膽色與熱情。
整個人貌似都似乎有股沖勁,想要做一番事業的樣子,可是,我的路指向何方?我又想走向何方?
前些日子,我似乎解決了這個問題。自己要做的事情是寫點簡書,這是自己的一個愛好,要堅持下去,通過寫作來捕捉和發現生活中的一些人和事。慢慢積累下來,或許自己能夠在未來的一段日子里能夠發現更明確的路。
于是乎,我翻了翻之前寫的日志,以及新寫了些,還去投稿了,也居然通過了一篇。看到自己寫的東西居然有人看,心理貌似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本想再接再厲,然而自己是比較懶惰的人,覺著方向已定,事情就不那么著急了,自己是向著正確的方向走的。
但隔了些天,自己再想寫點什么的時候,突然間,自己問自己,我要寫點什么呢?小孩生病的事情?還是工作上碰到的問題?那一刻,我猶豫了,競想發掘寫這些內容背后的意義,而更可怕的是,我居然再問了自己一個問題,這些所謂的意義或許更本就毫無意義。
一下子,我慌了,不知道該如何是好,告訴自己要寫的內容也不再想寫了。在自己的日記里問了自己一句:這三姑六婆的東西是否值得寫呢?
我至今沒有給自己一個明確的答復。而我有這些想法,是有原因的。最近在看王小波的一些雜文,里面有一段大概講的意思是,人文知識份子,他們寫的一些東西,和三姑六婆對日常生活的抱怨沒什么兩樣。那時,我心里就隱隱一痛,但究竟我匆匆掠過了那些內容。
而看看簡書上面的一些文章,貌似就是些三姑六婆,這該如何是好?
我不知道,估計這片文章也沒有一個完美的解決辦法。
王小波的雜文里還提到要有積極的態度,舉的例子是let's pee的小笑話。幸好,在簡書寫東西總不至于是pee。
弄清了這一點,我還是得有些積極的態度的,不然就不符合主旋律,沒有些積極的意義不能帶給別人點什么,那這片東西就根本,根本...。王小波雜文里貌似說了,中國人文知識份子犯的一個錯誤是,什么東西都要有用。
我不知道,一篇文章,沒有用處,那或許就不存在存在的價值了吧。我們不免落入這個世俗的思維習慣里。
好吧,我自認為的一個用處是,整理自己思路,讓自己能夠想得更清楚一點,以免自己走了歪路。這是于我自己的用處,意義。你的呢?也已這點發問:
hey,你寫簡書,要去往何方?
ps:不要告訴我去去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