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上帝和一個乞丐攀談,想引導他開悟。
于是問乞丐:“如果買彩票中了1000元、10萬元和1000萬,打算怎么用?”
乞丐想了想說:
中1000元就買手機,這樣就可以快速打聽哪個地方人多,趕緊過去乞討;
中10萬元就買輛車,隨時準備開車去人多的地方乞討;
中1000萬元就把城市最繁華的地區全部買下來,然后把地盤里的其他乞丐都趕走,這樣我的生意就會更好。
上帝聽罷,搖搖頭說:“你總是這樣想,那我也沒轍了。”隨后無奈離去。
在乞丐的認知里,哪怕上帝給他再多謀生的資本,他也不可能想到其他的用途,只會想著如何乞討更多錢。
因為他的眼界里只有乞討,以及如何乞討的更多。他根本看不到其他所能改變他命運的途徑。
生活中的我們何嘗不是這樣呢?幾年前,被炒得沸沸揚揚的收費站下崗女子所說的那句話‘我除了收費還能干啥?’”
她一直做著高速收費站收費的工作,她的認知里她只能干這一種職業。這說明了她沒能與時俱進,沒能不斷地提升自己,而產生對失去工作的恐懼。
平日里跟幾個家長聊天,孩子的學習成績有高有低。當年考上985的孩子,基本都留在了外地,而且跳槽似乎毫不猶豫。他們接觸的面廣,也有跳槽的資本。
而當年考上二本的孩子,基本都回到了家鄉,考個公務員或者事業編,干著朝九晚五的工作,生活非常穩定,但他們很怕失去這得來不易的工作。
很顯然,在本省讀二本的孩子的眼界沒有到外省讀985的孩子的眼界寬。很多家長認為還是得讓孩子出去闖一闖。
同樣,另一個版本關于乞丐的故事:
一個富人給乞丐一百萬元,讓他在三天之內花掉,花不完的錢就收回。第一天,乞丐拿著錢去買了好多好多平時想吃,又吃不到的東西,美美地品嘗了各種美味。
第二天,他拿著錢去買了好多好多好看的衣服,平時總穿破舊衣服,非常羨慕人家西裝革履、以及華麗的衣著,這回可以滿足自己穿好衣服的愿望了。
第三天,他像那些周末度假的人一樣,去各種游樂場所,盡情暢玩,好不愜意。
三天過去了,他盡可能地去花這些錢,可是也沒有花掉這一百萬。
試想,如果給一個富人一百萬,他會怎么花呢?他一定會拿來投資,讓錢生錢,而且根本不需要三天,就可以將這一百萬一分不剩地花掉。
這就是窮人和富人的區別,窮人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富人做長言謀劃。故事中的乞丐的眼中只有眼前的吃、穿、玩,過了今天不想明天。
窮人和富人表面上看是貧富的差距,而實質上是眼界的不同,眼界決定境界。
眼界與境界的問題,不僅僅體現在貧窮與富有上,還體現在工作中,體現在為人處事中。
比如,普通老師看到的是一節節課,一個個學生,看到的是學生的現在,看到的是中考或高考;而名師看到的是一門課程,看到的是學生的將來,看到的是學生的發展。
眼界窄的人在為人處事時,往往更多地關注自我,關注具體瑣碎的小事;而眼界寬的人往往更多地關注他人,關注大局。他們更懂得成人達己的道理,他們的為人處事往往會被稱贊為“境界高”。
眼界決定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