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是美麗,一半是滄桑。
從沒有哪一座城市,能像德累斯頓這般,給我留下如此強烈而深刻的印象。
初臨德累斯頓,便驚艷于眼前的美。這種驚艷,來源于德累斯頓那種超乎尋常的華麗風格。
曾經被譽為“百塔之都”的德累斯頓,位于德國東部,是緊鄰捷克邊境的一座歷史文化古城,它是在中世紀時利用易北河的水路而發展成為商業都市的。德語里的德累斯頓(Dresden),意為河邊森林的人們,從字面上理解,便能感覺出這座城的美好。
風光迤邐,古意盎然。用這八個字來形容德累斯頓再貼切不過了。
易北河從城中靜靜流過,兩岸到處可見17世紀歐洲流行的巴洛克風格建筑。尤其是其中央古城區域,本就不大,卻密密麻麻地集中了圣母大教堂、茨溫格宮、森珀歌劇院等眾多頂級的地標建筑。精美的皇家建筑和教堂堪稱巴洛克風格建筑的典范代表,綺麗精致,美輪美奐。
導游告訴我們,史書上正式提到德累斯頓的名字,第一次是在1206年,1216年首次將德累斯頓稱為城市。后來它被發展為選帝侯以及后來的皇家領地,之后更成為歷史上的薩克森王國的首都,并在一段時期兼任波蘭首都的角色,擁有數百年的繁榮史、燦爛的文化藝術,和無數精美的巴洛克建筑。
17世紀薩克森王國最顯赫一時的奧古斯特一世,十分仰慕與崇拜當時巴洛克(Baroque)風格建筑的氣派。這種風格源于羅馬和巴黎,它結合了繪畫、雕塑、和庭院設計藝術等,表現出雄壯的效果,再加上宮廷式的古典音樂及歌劇,讓德累斯頓享有了“易北河上佛羅倫斯”的美譽。
然而,不知為什么,每每凝望著這些華美氣派的巴洛克建筑時,總會感到它們會說話似的,像在述說著什么,且透出一份撩人的憂傷……
這里的建筑有很多看上去像是蒙上了一層黑炭,只要你靠近這些建筑仔細觀察便會發現,有不少建筑物整體或局部墻面的磚石為黑色的,像是被大火剛剛燒過一般。而更有一些殘破不堪的磚塊上,還會看到新磚補上去的痕跡。
這猶如劫后重生的人軀體上那些難以去除的傷痕一般,而那新、舊磚塊的銜接處分明是一道道傷疤,揭示著這座城不堪的往事。
二戰期間,德軍曾狂轟亂炸過倫敦、考文垂等城市。因此,二戰后期,德國的一些城市,也遭到盟軍的轟炸。
納粹德國掀起的戰火,最終反噬了自己的城市與國民。德累斯頓雖不是唯一被轟炸毀壞的德國城市,但卻遭受到非常慘重的損失。
1945年2月13日深夜,就在西方情人節來臨之際,這座文化古城,突然遭到英美聯軍前后四輪地毯式轟炸,全城陷入了一片火海,整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建筑遭到徹底摧毀。
這座佇立于市中心的圣母大教堂曾經是德累斯頓的驕傲,其巨大的穹頂和八角形的房間設計,曾引領著巴洛克風格建筑的風向標。可你知道嗎,這座華美絕倫的建筑,竟有半個多世紀躺在一片廢墟里沉寂。
德累斯頓圣母大教堂始建于1726年,采用了圓形拱頂、砂巖拼建等前所未有的建筑方式,歷時17年方才建成。
圣母大教堂高95米,規模巨大,精巧華麗,是西方新式教堂建筑的代表作,是這座古老城市的標志性建筑,也是德累斯頓最亮麗的風景,有許多音樂大師和藝術大師在這里留下了他們的足跡。
1945年的那個黑夜,它倒在了“德累斯頓大轟炸”下,化為一片廢墟,僅剩下一截13米高的殘壁在風雨里哭泣……
風光迤邐的易北河河畔能否重現那新式教堂代表作的傲人穹頂?昔日的地標性建筑能否重新回到了鐘愛于它的德累斯頓人眼中?
這座曾經飽經戰火洗禮的巴洛克城市,又能否從一片廢墟中重新站起來,恢復昔日“易北河上的佛羅倫薩”的風采?
時光不語,靜待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