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內容:
【原文】
俄而楊佺期、桓玄至石頭,殷仲堪至蕪湖。元顯自竹里馳還京師,遣丹楊尹王愷等發京邑士民數萬人據石頭以拒之。
佺期、玄等上表理王恭,求誅劉牢之。牢之帥北府之眾馳赴京師,軍于新亭。佺期、玄見之失色,回軍蔡洲。朝廷未知西軍虛實,仲堪等擁眾數萬,充斥郊畿,內外憂逼。
左衛將軍桓脩,沖之子也,言于道子曰:“西軍可說而解也,脩知其情矣。殷、桓之下,專恃王恭,恭既破滅,西軍沮恐。今若以重利啖玄及佺期,二人必內喜。玄能制仲堪,佺期可使倒戈,取仲堪矣。”
道子納之,以玄為江州刺史。召郗恢為尚書,以佺期代恢為都督梁、雍、秦三州諸軍事,雍州刺史。以脩為荊州刺史,權領左衛文武之鎮,又令劉牢之以千人送之。黜仲堪為廣州刺史,遣仲堪叔父太常茂宣詔,敕仲堪回軍。
張驤子超收合三千余家據南皮,自號烏桓王,抄掠諸郡。魏王珪命庾岳討之。
楊軌屯廉川,收集夷、夏,眾至萬余。王乞基謂軌曰:“禿發氏才高而兵盛,且乞基之主也,不如歸之。”
軌乃遣使降于西平王烏孤。軌尋為羌酋梁饑所敗,西奔海(1),襲乙弗鮮卑而據其地。
烏孤謂群臣曰:“楊軌、王乞基歸誠于我,卿等不速救,使為羌人所覆,孤甚愧之。”
平西將軍渾屯曰:“梁饑無經遠大略,可一戰擒也。”
饑進攻西平,西平人田玄明執太守郭倖而代之,以拒饑,遣子為質于烏孤。烏孤欲救之,群臣憚饑兵強,多以為疑。
左司馬趙振曰:“楊軌新敗,呂氏方強,洪池以北,未可冀也。嶺南五郡,庶幾可取。大王若無開拓之志,振不敢言,若欲經營四方,此機不可失也。使羌得西平,華、夷震動,非我之利也。”
烏孤喜曰:“吾亦欲乘時立功,安能坐守窮谷乎?”
乃謂群臣曰:“梁饑若得西平,保據山河,不可復制。饑雖驍猛,軍令不整,易破也。”
遂進擊饑,大破之。饑退屯龍支堡。烏孤進攻,拔之,饑單騎奔澆河。俘斬數萬。以田玄明為西平內史。樂都太守田瑤、湟河太守張裯、澆河太守王稚皆以郡降。嶺南羌、胡數萬落皆附于烏孤。
西秦王乾歸遣秦州牧益州、武衛將軍慕兀、冠軍將軍翟瑥帥騎二萬伐吐谷渾。
冬十月癸酉,燕群臣復上尊號。丙子,長樂王盛始即皇帝位,大赦,尊皇后段氏曰皇太后,太妃丁氏曰獻莊皇后。
初,蘭汗之當國也,盛從燕主寶出亡,蘭妃奉事丁后愈謹。及汗誅,盛以妃當從坐,欲殺之。丁后以妃有保全之功,固爭之,得免,然終不為后。
大赦。
殷仲堪得詔書,大怒,趣桓玄、楊佺期進軍。玄等喜于朝命,欲受之,猶豫未決。
仲堪聞之,遽自蕪湖南歸,遣使告諭蔡洲軍士曰:“汝輩不各自散歸,吾至江陵,盡誅汝余口。”
佺期部將劉系帥二千人先歸。玄等大懼,狼狽西還。追仲堪至尋陽,及之。
仲堪既失職,倚玄等為援,玄等亦資仲堪兵,雖內相疑阻,勢不得不合。乃以子弟交質。壬午,盟于尋陽,俱不受朝命,連名上疏申理王恭,求誅劉牢之及譙王尚之,并訴仲堪無罪,獨被降黜。朝廷深憚之,內外騷然。乃復罷桓脩,以荊州還仲堪,優詔慰諭,以求和解。仲堪等乃受詔。
御史中丞江績劾奏桓脩專為身計,疑誤朝廷。詔免脩官。
初,桓玄在荊州,所為豪縱。仲堪親黨皆勸仲堪殺之,仲堪不聽。及在尋陽,資其聲地,推玄為盟主,玄愈自矜倨。
楊佺期為人驕悍,玄每以寒士裁之。佺期甚恨,密說仲堪以玄終為患,請于壇所襲之。仲堪忌佺期兄弟勇健,恐既殺玄,不可復制,苦禁之。于是各還所鎮。
玄亦知佺期之謀,陰有取佺期之志。乃屯于夏口,引始安太守濟陰卞范之為長史以為謀主。是時,詔書獨不赦庾楷,玄以楷為武昌太守。
初,郗恢為朝廷拒西軍,玄未得江州,欲奪恢雍州,以恢為廣州。恢聞之,懼,詢于眾,眾皆曰:“楊佺期來者,誰不戮力,若桓玄來,恐難與為敵。”
既而聞佺期代己,乃與閭丘羨謀阻兵拒之。佺期聞之,聲言玄來入沔,以佺期為前驅。恢眾信之,望風皆潰,恢請降。佺期入府,斬閭丘羨,放恢還都,至楊口,殷仲堪陰使人殺之,及其四子,托言群蠻所殺。
西秦乞伏益州與吐谷渾王視羆戰于度周川,視羆大敗,走保白蘭山,遣子宕豈為質于西秦以請和。西秦王乾歸以宗女妻之。
涼建武將軍李鸞以興城降于禿發烏孤。
十一月,以瑯邪王德文為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征虜將軍元顯為中領軍,領軍將軍王雅為尚書左仆射。
辛亥,魏王珪命尚書吏部郎鄧淵立官制,協音律,儀曹郎清河董謐制禮儀,三公郎王德定律令,太史令晁崇考天象,吏部尚書崔宏總而裁之,以為永式。淵,羌之孫也。
楊軌、王乞基帥戶數千自歸于西平王烏孤。
十二月己丑,魏王珪即皇帝位,大赦,改元天興。命朝野皆束發加帽。追尊遠祖毛以下二十七人皆為皇帝。謚六世祖力微曰神元皇帝,廟號始祖;祖什翼犍曰昭成皇帝,廟號高祖;父寔曰獻明皇帝。魏之舊俗,孟夏祀天及東廟,季夏帥眾卻霜于陰山,孟秋祀天于西郊。至是,始依仿古制,定郊廟朝饗禮樂。然惟孟夏祀天親行,其余多有司攝事。又用崔宏議,自謂黃帝之后,以土德王。徙六州二十二郡守宰、豪杰二千家于代都。東至代郡,西及善無,南極陰館,北盡參合,皆為畿內。其外四方、四維置八部師以監之。
己亥,燕幽州刺史慕容豪、尚書左仆射張通、昌黎尹張順坐謀反誅。
初,瑯邪人孫泰學妖術于錢唐杜子恭,士民多奉之。王珣惡之,流泰于廣州。王雅薦泰于孝武帝,云知養性之方,召還,累官至新安太守。泰知晉祚將終,因王恭之亂,以討恭為名,收合兵眾,聚貨鉅億,三吳之人多從之。識者皆憂其為亂,以中領軍元顯與之善,無敢言者。會稽內史謝輶發其謀。己酉,會稽王道子使元顯誘而斬之,并其六子。兄子恩逃入海,愚民猶以為泰蟬蛻不死,就海中資給恩。恩乃聚合亡命,得百余人,以謀復仇。
西平王禿發烏孤更稱武威王。
是歲,楊盛遣使附魏,魏以盛為仇池王。
【原文華譯】
1 不久,楊佺期、桓玄到達石頭城下,殷仲堪軍到了蕪湖。司馬元顯從竹里飛馳回到京師,派丹楊尹王愷等征發京師士民數萬人據守石頭城,抵御西軍。楊佺期、桓玄等上表,為王恭辯護,要求誅殺劉牢之。劉牢之率北府兵馳赴京師,駐軍于新亭。楊佺期、桓玄見之失色,回軍蔡州。朝廷不知西軍虛實,殷仲堪等擁眾數萬,充斥京畿地區,朝廷內外憂逼。
左衛將軍桓修,是桓沖的兒子,對司馬道子說:“西軍可以靠一個說客就解決,我了解他們的內情。殷仲堪、桓玄敢于長驅直下,全是仗恃有王恭,王恭既已破滅,西軍沮喪恐懼。現在如果以重利收買桓玄及楊佺期,二人必定暗暗歡喜;桓玄能控制殷仲堪,楊佺期則可以讓他倒戈,自然可以生擒殷仲堪。”
司馬道子采納,任命桓玄為江州刺史。召郗恢回朝廷任尚書,任命楊佺期替代郗恢為都督梁州、雍州、秦州三州諸軍事,雍州刺史。任命桓修為荊州刺史,暫時監管左衛將軍府文武官屬,又令劉牢之派軍隊一千人護送他。罷黜殷仲堪為廣州刺史,派殷仲堪的叔父、太常殷茂前往宣詔,下令殷仲堪回軍。
2 張驤(故后燕輔國將軍,中山陷落時,歸降北魏)的兒子張超收留集合三千余戶人家,占據南皮,自號烏桓王,在北魏諸郡搶掠。北魏王拓跋珪命庾岳討伐。
3 楊軌屯駐在廉川,收集夷人、漢人,部眾發展到一萬多人。王乞基對楊軌說:“禿發氏才高而兵盛,并且是我的主人,不如去歸附他。”
楊軌于是遣使向西平王禿發烏孤投降。不久,楊軌又被羌族酋長梁饑擊敗,向西逃奔海,襲擊乙弗鮮卑部落,占據了他們的土地。禿發烏孤對群臣說:“楊軌、王乞基歸誠于我,但在他們遭到攻擊的時候,你們不速速相救,讓他們被羌人擊潰,我非常慚愧。”
平西將軍渾屯說:“梁饑沒有經遠大略,可以一戰而擒。”
梁饑進攻西平,西平人田玄明逮捕太守郭倖,自己取而代之,抵御梁饑,送兒子給禿發烏孤做人質。禿發烏孤準備救援,群臣害怕梁饑兵強,猶疑不決。
左司馬趙振說:“楊軌新敗,呂氏方強,洪池以北地區,我們無法到手。而嶺南五郡,卻很有機會攻取。大王如果沒有開疆拓土之志,我不敢說;但如果要經營四方,這就是機不可失。假使讓羌人得了西平,漢人、夷人都人心震動,對我們不利。”
禿發烏孤喜悅地說:“我也想乘時立功,怎么能坐守窮谷呢?”
于是對群臣說:“梁饑如果得了西平,仗恃山河險要,就再也制不住他了。梁饑雖然驍猛,但是軍令不整,容易擊破。”
于是進擊,大破梁饑。梁饑退屯龍支堡。禿發烏孤進攻,攻拔,梁饑單騎逃奔澆河,部眾被俘虜斬首的有數萬人之多。
禿發烏孤任命田玄明為西平內史。樂都太守田瑤、湟河太守張裯、澆河太守王稚都獻出本郡投降,嶺南羌人、匈奴人數萬篷帳都歸附禿發烏孤。
4 西秦王乞伏乾歸派秦州牧乞伏益州、武衛將軍乞伏慕兀、冠軍將軍翟瑥,率騎兵二萬人討伐吐谷渾。
5 冬,十月十四日,后燕群臣再次向慕容盛奉上尊號,十月十七日,長樂王慕容盛即皇帝位,大赦,尊皇后段氏為皇太后,太妃丁氏為獻莊皇后。
當初,蘭汗當國時,慕容盛跟從后燕主慕容寶逃亡,蘭妃侍奉丁后愈加恭謹。等到蘭汗被誅,慕容盛認為蘭妃應當連坐,要殺她;丁后認為蘭妃有保全之功,堅決反對,蘭妃才得以免死。但是,終究不讓她做皇后。
6 晉國大赦。
7 殷仲堪接到詔書,大怒,催促桓玄、楊佺期進軍。桓玄等則非常歡喜,想要接受朝廷命令,猶豫未決。殷仲堪聽聞這種情況,即刻從蕪湖回軍,遣使告諭蔡州軍士們說:“你們趕緊各自散歸,否則,等我到了江陵,殺光你們全家!”
楊佺期的部將劉系率兩千人先回。桓玄等大懼,狼狽西還,在尋陽追上殷仲堪。
殷仲堪已經失去荊州刺史的職位,只能倚靠桓玄等為外援,桓玄等也要依靠殷仲堪的軍隊,所以他們雖然相互猜忌,形勢上又不得不聯合起來。于是互相交換子弟為人質,十月二十三日,三人在尋陽盟誓,都拒絕接受朝命,聯名上疏,為王恭申辯,要求誅殺劉牢之及譙王司馬尚之,并且上訴說殷仲堪無罪,為什么唯獨他被降黜。朝廷深為忌憚,內外騷然。
于是又罷黜桓修,把荊州還給殷仲堪,優詔慰諭,以求和解,殷仲堪等于是受詔。御史中丞江績上奏彈劾桓修等人只為自己利益打算,疑誤朝廷,皇帝下詔,將桓修免職。
當初,桓玄在荊州,橫行霸道。殷仲堪的親黨都勸殷仲堪殺他,殷仲堪不聽。后來在尋陽,又要利用桓家的聲望,推舉桓玄為盟主,桓玄更加自矜倨傲。
楊佺期為人驕悍,桓玄總是把他當寒門出身,輕視他。楊佺期懷恨在心,秘密游說殷仲堪,說桓玄終究是個禍患,請求在盟誓的祭壇上襲殺他。殷仲堪忌憚楊佺期兄弟勇健,擔心如果殺了桓玄,就無法再控制楊氏兄弟,苦苦勸阻他。于是盟誓之后,各回自己鎮所。桓玄也知道了楊佺期的陰謀,暗地里也對楊佺期起了殺心,于是屯兵于夏口,任命始安太守濟陰卞范之為長史,做他的軍師。當時,詔書唯獨沒有赦免庾楷,桓玄任命庾楷為武昌太守。
當初,郗恢為朝廷抵御西軍,桓玄沒有得到江州,想要奪取郗恢的雍州,任命郗恢為廣州刺史。郗恢聽聞,懼怕,詢問部屬們的意見,眾人都說:“如果楊佺期來,誰敢不勠力作戰?如果桓玄來,恐怕我們難以與他為敵。”
既而聽聞是楊佺期來替代自己,于是與南陽太守閭丘羨商量,準備武力抵抗。楊佺期聽聞,聲言桓玄將從沔水西上,他只是先鋒。郗恢的部眾深信不疑,望風而潰,郗恢請降。楊佺期進入郗恢府,斬閭丘羨,放郗恢回京。郗恢一家走到楊口,殷仲堪秘密派出殺手,將他和四個兒子一并刺殺,托言是群蠻所殺。
8 西秦乞伏益州與吐谷渾王慕容視羆戰于度周川,慕容視羆大敗,逃走,據守白蘭山,派兒子慕容宕豈到西秦做人質,請和,西秦王乞伏乾歸把宗室女兒嫁給慕容宕豈為妻。
9 涼國建武將軍李鸞獻出興城,投降禿發烏孤。
10 十一月,晉國任命瑯玡王司馬德文為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征虜將軍司馬元顯為中領軍,領軍將軍王雅為尚書左仆射。
11 十一月二十三日,北魏王拓跋珪命尚書吏部郎鄧淵建立官制,制定皇家禮樂,儀曹郎、清河人董謐制定禮儀,三公郎王德制定法律,太史令晁崇考察天象,由吏部尚書崔宏總負責裁定,奠定永久不變的禮儀、法律和制度。鄧淵,是鄧羌的孫子。
12 楊軌、王乞基率數千戶人家歸附西平王禿發烏孤。
13 十二月二日,北魏王拓跋珪即皇帝位,大赦,改年號為天興。命朝廷官員和平民百姓,都束起頭發,戴上帽子;追尊遠祖拓跋毛以下二十七人皆為皇帝;追謚六世祖拓跋力微為神元皇帝,廟號始祖;祖父拓跋什翼犍為昭成皇帝,廟號高祖;父親拓跋寔為獻明皇帝。
北魏舊俗,每年孟夏四月祭祀上天及東廟,季夏六月率眾到陰山祭祀霜神,孟秋七月祭祀上天于西郊。至此,開始依仿漢族儒家古制,制定郊廟及祭祀禮樂。不過,只有孟夏四月祭天,由皇帝親自執行,其余多由有司攝事。又用崔宏的建議,自稱拓跋氏是黃帝之后,為土德。遷徙六州二十二郡郡守、縣令、豪杰二千家于代都。東至代郡,西到善無,南到陰館,北到參合,都為京畿地區,京畿之外的四方(東南西北)、四維(東北、東南、西北、西南),設置八部帥,分別監管。
14 十二月十二日,后燕幽州刺史慕容豪、尚書左仆射張通、昌黎尹張順被控謀反,伏誅。
15 當初,瑯玡人孫泰向錢塘人杜子恭學習妖術,士人和百姓多尊奉他。左仆射王珣對此非常厭惡,把孫泰流放到廣州。而廣州刺史王雅卻將孫泰推薦給孝武帝司馬昌明,說他懂得養生之道。孝武帝將孫泰召還。孫泰累積升遷,做到新安太守。
孫泰知道晉朝將要滅亡,借著王恭之亂,以討伐王恭為名,聚集軍隊,斂財巨億,三吳之人大多跟從他。有見識的人都擔憂他將作亂,但是因為中領軍司馬元顯和他關系友善,沒人敢說。會稽內史謝揭發他的陰謀,十二月二十日,會稽王司馬道子派司馬元顯誘捕孫泰,連同他的六個兒子一起斬首。孫泰哥哥的兒子孫恩逃入海島,愚民們還認為孫泰只是像蟬一樣脫殼而去,并沒有死,繼續給躲藏在海島的孫恩供應物資。孫恩于是聚合亡命之徒,得一百余人,準備復仇。
16 西平王禿發烏孤改稱武威王。
17 這一年,之前歸附晉國的楊盛遣使到北魏,請求投降北魏,北魏封楊盛為仇池王。
【學以致用】
政治,就是博弈,在斗爭與妥協中前進。
誰會在博弈中成為犧牲品呢? 看運氣。
01,“盛以妃當從坐,欲殺之。丁后以妃有保全之功,固爭之,得免,然終不為后。”
慕容盛如果沒有他老婆蘭妃的求情,他早就被蘭汗給殺了
所以不讓蘭妃做皇后也是政治考量,但要殺他,估計是“裝”的,演給大家看的。
一個復國皇帝,不至于一上來就頂一個"忘恩負義”的帽子
02,關于桓修被免職
這也是博弈中的代價
殷仲堪退兵,是桓修的建議,他立了大功
但是,朝廷需要平衡各方力量,于是又把他擼下來,給殷仲堪一個交代。
這種事情很常見,歷史上太多了
如果換作其他人,有可能就是“借人頭”的代價了
所以這算不算運氣好呢?
但細看之后,或許還有一點
桓修的老爸桓沖,與桓玄的老爸桓溫,是兄弟關系,
所以呢? 又不完全是運氣。
03,名氣就是“實力”
就像當下的品牌影響力一樣
"既而聞佺期代己,乃與閭丘羨謀阻兵拒之。佺期聞之,聲言玄來入沔,以佺期為前驅。恢眾信之,望風皆潰,恢請降。"
桓溫打下的名聲,到了他兒子桓玄這里就是妥妥的實力,還沒打過一仗,就被殷仲堪推舉為盟主,郗恢的部眾也望風而潰。他們是怕桓玄嗎? 只不過是怕桓溫的威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