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重聲明:文章系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文/有殷天乙湯孫師虎父
? ? 如上文介紹,“甲模式”和“乙模式”兩種情況似乎都能說得通,我們在這里賣一個官子,分別把上述兩種路徑定義為“甲路徑”(軍行改為“甲模式”、仲孫蔑任左軍將)以及“乙路徑”(軍行保持原有“乙模式”、仲孫蔑仍擔任右軍佐),通過后續一系列軍事行動將、佐的安排來反推成公十八年底(前573)魯國究竟采取了哪種模式。
魯成公十八年(前573)的“靡角之役”與次年彭城的陷落
??? 為了爭奪宋國,晉、楚兩軍主力遇于“靡角之谷”,但是并沒有真正爆發大規模的武力沖突,雙方似乎都顯得信心不足。不過楚國明顯沒能走出“鄢陵之戰”的陰影,因此發生“宵潰”而主動撤軍,此役一般被后世認為是“楚失東夷”的標志性事件。由于失去了楚國的外援,諸侯輕易的圍困了彭城,坐等糧食耗盡、守軍投降:
??? ……元年春己亥,圍宋彭城……彭城降晉,晉人以宋五大夫在彭城者歸,置諸瓠丘……(左傳.襄公元年)
??? 諸侯迫降彭城的戰役過程波瀾不驚,以至于仲孫蔑在圍城戰役之前還得以抽空跑回魯國參加了魯成公的葬禮。整個圍困時間長度沒有明確記載,不過考慮到當初以彭城作為從東面牽制宋國的要塞,當有充分的糧食儲備,則最終“桓族”降晉當拖到襄公元年(前572)暮春青黃不接、存糧吃完的時候。
? ? 如圖,要塞彭城位置相當優越,距離宋都城有一定距離,使得掌權的“戴族”如果出兵攻打就需要遠離其統治核心區域;且楚國可以通過沿淮而下,再溯泗而上通過水運補給以支援彭城。不過楚國主動撤退后彭城就斷絕了外援最終陷落。
??? 在逼退楚師和輕取彭城后晉師意猶未盡,決心乘勝擴大戰果,于是從上一年底就已經動員、奔波在外近五個月的諸侯聯軍不辭辛勞,繼續展開新的攻勢。
魯襄公元年(前572)東路諸侯“次于鄫”和伐陳、楚之役
? ? 接下來襄公元年(前572)諸侯聯軍的行動本質上是成公十八年救宋戰役的延續,此表面這一時期的戰爭規模和持續時間有著擴大化的趨勢,對同一時期諸侯國軍事、經濟等綜合能力提出更大的考驗:
??? ……夏,晉韓厥帥師伐鄭……仲孫蔑會齊崔杼、曹人、邾人、杞人次于鄫……(春秋.襄公元年)
??? 按照《傳》文記載,由于圍困彭城戰役持續到春季,晉國主要將領來不及返回國內,而是繼續向西攻入鄭國,以懲罰其參與納“桓氏”于彭城的行動。從戰略上講,將爭奪焦點從宋國重新轉移到楚國的仆從國鄭、陳上來。
? ? ?不過考慮到節約使用兵力的目的,參與“彭城之戰”的部分諸侯沒有立刻參與伐鄭,而是后退集中修整于鄫以靠近魯國得到補給,并且等待缺席救宋之役的齊師趕來。當齊師與魯、曹、邾、杞之師匯合后,韓厥、荀偃又指揮這些“東諸侯之師”從宋國再次出發襲擊了楚國的另一盟友陳國以及焦、夷等地。
? ? 如圖,綠色路線代表攻克彭城后魯、邾、曹師后退至離前線較遠的鄫進行補給;而紅色路線代表晉、宋、衛師西進攻擊鄭國;藍色路線代表齊、杞之師加入東路諸侯后,韓厥、荀偃又回到宋國與之匯合并討伐陳、楚。整個行動連貫、大縱深,保持了對楚國的持續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