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arly Cretaceous enantiornithine bird with a pintail
第一作者與通訊作者為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王敏研究員。2021 年 9 月 16 日發表在 Current Biology 上。
反鳥亞綱(Enantiornithes)是中生代(Mesozoic)鳥類中最為成功的類群,被認為經歷了第一次全球鳥類輻射進化,雖然這一觀點存在爭議。化石證據讓研究者們能夠對各個類群作比較,從而檢驗關于反鳥亞綱生態-表型多樣性的進化假說。
研究者們發表了一個新的白堊紀反鳥物種,Yuanchuavis kompsosoura?gen. et. sp. nov.,它的扇狀尾羽中央有一對延長的中央尾羽,它們是羽軸主導的完全羽狀的羽毛(fully pennaceous rachis-dominated plumes,有的尾巴是以脊柱為軸,見 figure 2 進化樹),是在中生代鳥類、nonavialan 恐龍中之前從未被描述過的一種新的尾羽,與許多今鳥亞綱物種的尾羽非常相似(注:avialae 鳥翼類,指的是包括鳥類和獸腳類恐龍在內的一個類群,這種分類方法認為獸腳類恐龍與鳥類的關系比恐爪類恐龍要更近)。這種奢侈的、在空氣動力學上也會增加消耗的長的中央尾羽,作為質量的忠實信號(as an honest signal of quality,指的應該是華麗的尾羽反映了雄性強的生存能力),很可能是經歷了性選擇而在反鳥類中演化出來的。反鳥類和早期 ornithuromorphs 間差異巨大的尾羽的表型反映了性選擇和自然選擇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并且表明不同的支系經歷了不同的選擇壓力,這種不同的壓力能夠反應生態上的不同。在今鳥類中,早期鳥翼類重復地演化出華麗的結構,反映了性選擇對于被羽恐龍中羽毛 shaping 的重要性,甚至是在它們進化的早期階段,這種性選擇也是重要的。
對于古代鳥類的進化關系還是不太了解。讀起來比較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