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年齡越大時間過得越快|大象公會|大尉說說|每日一薦|2017-02-24|

真問真答:為什么年齡越大時間過得越快|大象公會

2016-05-12王從余 劉大可大象公會

人年齡越大,越感覺時間飛速流逝,是一個被心理學家用實驗證明確實普遍存在的現象。馬克·威特曼和桑德拉·倫霍夫招募了 499 名不同年齡段的被試者,最小的 14 歲,最長的 94 歲,對時間流逝的感覺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現,時間流逝速度的主觀感覺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在 50 歲時到達頂峰,之后趨于穩定,直至耄耋。

時間流逝的客觀速度是恒定不變的,但人對它的感覺卻來自主觀經驗。有時候明明已經過去了一小時,卻覺得還不到一小時,這便是低估了時距——主觀估計的時間流逝變慢了,然后發現“時間流逝變快了”。至于影響這種主觀判斷的因素,心理學家認為不止一個。

我們生理反應速度的變化就可能影響對時間的估計。隨著年齡增長,人的新陳代謝在變慢,這會改變心理上的時鐘。不過,更重要的影響還是來自我們生活的外界環境。

隨著年齡的增長,男女基礎新陳代謝速率的變化

新異刺激的出現頻率對我們的時間感就有重要影響。心理學家大衛·羅斯和喬安娜·薩默斯的時距辨別實驗發現,在一系列等時距出現的重復刺激序列中,人們對第一個刺激呈現時間的判斷會長于中間刺激。相應的,皮特·烏瑞克·謝和 詹姆斯·英特里利蓋托也發現,當新異刺激出現在重復刺激序列中時,它的呈現時間往往會被高估。

在我們年少時,有許多個“第一次”:第一次學走路,第一次挨打,第一次見到小狗,第一次考試,第一次坐飛機,第一次戀愛……每天還要學習新知識。隨著年紀的增長,對這個世界更加熟悉,一個事件成為新異刺激的門檻越來越高,于是,日常生活中能激發我們新鮮感的東西變少了。

另外,步入職場后,大部分人從事的工作在或多或少的投入時間后,都會變得以重復勞動為主。因此,我們會覺得新異刺激頻繁出現的童年時期過得很慢,而缺乏刺激的成年生活則過得很快。

怎樣逃離單調重復的工作是許多視覺作品的主題

與之相似,我們在記憶中儲存的重要事件和變化也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密度降低。這里邊還尤其包含心理的變化,人容易對他的性格塑造時期記憶猶新,其實就是因為那時候他遭遇的變化太大也太重要了。相反,大人總是喜歡用孩子來度量時間,比如在寒暄時說“這孩子都長這么大了,時間過得真快”,也是因為他們自身值得注意的變化實在太少了。

分配給時間的注意力也會影響我們的時間判斷,在這里,主要變化的并非我們自身的注意力,而是我們分配注意力的對象。人對時間流逝注意得越少,就越會低估時間的長度,于是感覺它過得越快。這與日常經驗也是相合的,當我們專注地看一本小說、看一部電影時,完全沒去注意時間,就會感覺時間過得很快;當我們頻頻看表,焦急不耐時,時間卻因為注意指向了它而走得更慢了。

人在年幼的時候,時間多不歸自己分配,經常需要等待自己不喜歡的那段時間過去——例如在上課的時候計算還有幾分鐘才可以下課休息,很在意時間。而人在成年以后,掌控了時間的分配權,不再在意一時一分的變化;外加太多生活瑣事需要操心,也沒有多余注意力可用來關注時間,結果,時間就這么變“快”了。

等人或等車也會讓時間“變慢”

此外,影響我們時間判斷的還有對“時間不夠用”的焦慮感,馬克·威特曼、桑德拉·倫霍夫的實驗研究和威廉·弗里德曼、史蒂夫·詹森的復制實驗發現,“時間不夠用”的感覺可能在心理上被人們重新解讀為“時間過得快”。至于老年人,雖然退休后事情少了,但可能會因為衰老或認知能力退化,也具有時間不夠用的焦慮感。

當然,一段流逝的時間在一個人所有逝去日子中占據的比例多大,也會扭曲他對這段時間的感覺。同樣的一年時間,五歲兒童會感覺是他現有人生的 1/5,30 歲青年卻只當成他的 1/30,觀感上,后者會比前者判斷這段時間“更短”。

有必要解釋的是,人們對過去時間的判斷,與對當下時間的估計是兩個不一樣的心理活動。雖然在這么一個回答里難以詳細區分二者,但自己能意識到這點的人并不少,所以很多人會感覺“一天過得很慢,一年卻過得很快”。

公眾常常將史前爬行動物一股腦地稱作“恐龍”(Dinosaur),這種混淆也代表了 19 世紀生物學界的看法,即認為這些新發現的史前生物只是一些生態位類似的無關物種。

但經歷了上世紀 70 年代的“恐龍文藝復興”之后,我們意識到從三疊紀晚期到白堊紀末期,在陸地生態系統中占據主導地位的爬行動物大都源自同一個祖先,它們被納入一個“恐龍總目”,其中又分為“蜥臀目”和“鳥臀目”兩個目——顧名思義,這兩個名稱都來自恐龍化石的骨盆結構。

從最基底的分支開始,左側為蜥臀目,右側為鳥臀目,它們在骨盆上的主要區別體現在恥骨(紅色)的形態上

骨盆與下肢的連接方式是恐龍區分于其它“爬行動物”的關鍵特征:相比其它爬行動物向兩側伸展四肢的匍匐姿態,恐龍有一個彎曲的股骨頭,后肢直接向下伸出。這樣的結構可以支持更大的體重,并且便于快速奔跑,在脊椎動物身上獨立進化出兩次——另一次發生在哺乳動物身上。

陸生羊膜動物的三種髖關節:左側為絕大多數爬行動物的髖關節,后肢向兩側伸出;中間是哺乳動物和恐龍的髖關節,后肢憑股骨頭直立于地面;右側是史前的勞氏鱷,它們的髂臼向外傾斜,同樣實現了股骨直立

在此基礎上,蜥臀目的骨盆較接近恐龍的始祖,它們最初是一些小型的二足食肉恐龍,但是在三疊紀晚期迅速分化為兩個亞目,即蜥腳亞目和獸腳亞目。

三疊紀的板龍屬(Plateosaurus)是三疊紀最大的食草動物,長 6 到 10 米,但仍保留了許多二足食肉恐龍的特征

前者適應了侏羅紀繁盛的陸地植被,發展為大型的長頸四足素食恐龍,尤其包括了一些地球生物史上最龐大的陸生動物,比如公眾熟知的梁龍、腕龍、馬門溪龍,從頭到尾的可達 20 米以上。

其中最巨大的易碎雙腔龍(Amphicoelias)體長可能在 40 米到 60 米左右,體重 120 噸以上,幾乎逼近了今日的藍鯨——相比之下長頸鹿的身高不超過 6 米。巨大的體型也限制了它們的多樣性,蜥腳亞目恐龍大都看上去很像。

四種侏羅紀晚期到白堊紀的大型蜥腳類恐龍復原圖,由左到右依次是圓頂龍(Camarasaurus)、腕龍(Brachiosaurus)、長頸巨龍(Giraffatitan)、盤足龍(Euhelopus),體長都在 20 米以上

獸腳亞目則延續了二足食肉的生活方式,從侏羅紀早期開始稱霸了陸地生態系統的肉食頂層,演化出許多深受兒童喜愛的巨型食肉恐龍,比如暴龍、食肉牛龍、棘龍、異特龍;但從白堊紀開始,也有相當一部分獸腳恐龍向著小型化發展,成為食蟲甚至食草的雜食恐龍。

三種巨型食肉恐龍,藍色是暴龍(Tyrannosaurus rex),綠色是南方巨獸龍(Giganotosaurus carolinii),橙色是棘龍(Spinosaurus aegypticus)

這使得獸腳亞目相當多樣化,在侏羅紀早期分化為角鼻龍下目和堅尾龍類兩個分支,前者包括了與角鼻龍接近而與鳥類疏遠的類群,它們的顱骨比較厚實,一些物種還有凸起的骨質頭飾,但目前還沒有一致的鑒別標準。

角鼻龍(Ceratosaurus nasicornis)復原圖,它們以鼻端的角得名

腔骨龍類的雙脊龍(Dilophosaurus),它們以鼻梁上的兩個脊得名,它們有時被視作角鼻龍下目的姐妹類群

阿貝利龍科的食肉牛龍(Carnotaurus)的復原圖,它們以一對小型牛角得名

堅尾龍類演化得更加成功,它們的尾部肌肉縮短,避免了奔跑時左右搖擺,有利于平衡方向,同時顱骨有很多空腔,減輕了重量。棘龍總科是其中一個較基底的類群,更主要的演化支包括了肉食龍下目和虛骨龍類兩個,前者曾用來收羅所有的大中型食肉恐龍,但如今只包括了異特龍總科和少數近緣的分支。

新近的研究證實,龐大的棘龍是一種主要生活在水中的恐龍,它們的習性可能非常類似鱷魚

異特龍(allosaurus)的復原圖

虛骨龍類演化支則是恐龍演化的輝煌頂點,其中既包括了暴龍總科的龐然大物,也包括了恐爪龍下目和似鳥龍下目這樣小而敏捷的物種,它們以骨骼中充滿空氣和體表覆蓋羽毛著稱,恐爪龍下目還在白堊紀演化成了現代鳥類的祖先,始祖鳥就在這一個分支當中——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我們必須說“恐龍沒有滅絕”。

暴龍(Tyrannosaurus rex)和它的幼崽,現在認為暴龍至少在幼年長有羽毛

似鳥龍下目擬鳥龍的復原圖(Avimimus portentosus)

恐爪龍下目鐮刀龍(Therizinosaurus)的復原圖,它們以三枚鐮刀般長而鋒利的爪子指爪得名

恐爪龍下目伶盜龍(Velociraptor mongoliensis)的復原圖

相比蜥臀目恐龍的龐大體型和兇猛性格,鳥臀目恐龍以中等體型的素食者為主,它們在進食策略和防御策略的雙重壓力下展現出了相當高的多樣性,其中又分為裝甲亞目和角足亞目兩個演化支。

裝甲亞目的恐龍在體表被覆了厚重的骨質化鱗片,甚至特化成巨大的刺和瘤,因此又分為劍龍下目和甲龍下目兩個主要的類群,前者以巨大的骨板和骨刺給公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頻頻出現在大眾傳媒里,但在侏羅紀末期就趨于滅絕;后者則裝備了比鱷魚還要厚重的骨質化鱗片,并在頭部和尾部凝結了巨大的骨瘤,一直繁盛到白堊紀末期。

一具劍龍(Stegosaurus)的化石,除了巨大的古板和尾部的骨刺以外,還可以觀察到鳥臀目恐龍典型的骨盆結構

多種甲龍的復原圖,它們的頭部、尾端和體側都有非常強化的骨瘤,成年之后幾乎無法被攻擊

角足亞目的恐龍也分為兩個鮮明的演化支,一支是像鴨嘴龍和禽龍這樣的二足食草恐龍,極度適應有花植物繁盛的白堊紀素食生活,稱為鳥腳下目;另一支在頭部發展出了許多附屬結構,稱為頭飾龍類。

鳥腳下目的恐龍是中生代最成功的素食者,除了發達的高冠齒還擁有最復雜的咀嚼方式,這都類似于現代的牛;不少品種還有發達頭飾,功能類似今天的牛角或鹿角——總得來說,鳥腳下目可謂恐龍時代的偶蹄目。

禽龍(Iguanodon)的復原圖

幼年和成年副櫛龍(Parasaurolophus)的復原圖

青島龍(Tsintaosaurus)是中國最著名的鳥腳下目恐龍,被稱為恐龍中的獨角獸

頭飾龍類則繼續分化為厚頭龍下目和角龍下目兩個演化支,前者也是二足食草恐龍,但并不如鳥腳下目那樣適應素食,狹小的牙齒更可能適應水果、嫩葉甚至昆蟲。它們的顱骨標志性地加厚,猶如戴了頭盔,這曾被認為用于北美麝牛那樣的頭對頭碰撞,但現在認為是用于側面攻擊。

一只在爭斗中傷及顱骨的厚頭龍(Pachycephalosaurus)復原圖

厚頭龍互相攻擊的復原圖

角龍下目則集中了外觀上最“威風”的素食者。它們在侏羅紀晚期是矮小的二足食草恐龍,例如鸚鵡嘴龍。但在白堊紀發展為大型的四足食草恐龍,最顯著的特征是腦后巨大的頭盾——這個結構最初可能用來防止頸部被掠食者攻擊,但后來更可能發展為炫耀性的第二性征。最著名的三角龍、五角龍和開角龍等物種擁有了陸生脊椎動物中最巨大的腦袋。

早期的鸚鵡嘴龍(Psittacosaurus sibiricus),小型的二足食草恐龍

四足化的安德薩角龍(Udanoceratops)

高度進化的五角龍(Pentaceratops sternbergii),鼻端、雙眉和雙頰各有一角

猶他角龍(Utahceratops gettyi)和華麗角龍(Kosmoceratops richardsoni)的頭飾

總的來說,恐龍總目是一個極其繁盛龐雜的類群,大約存在過 3400 個屬,其中只有 1800 多個可以留下化石,其中又只有 75%曾被發掘,其余絕大多數都被歷史的洪流沖走了所有的痕跡,截至 2008 年只確認了 500 多個屬,1047 個物種,人類世的我們只能在爭議中輕輕一瞥那曾經無比繁盛的霸主了。

恐龍總目代表物種的全家福

大象公會相信:每一個認真的提問,都理應得到毫不糊弄的回答。

每周四,我們都將在讀者提問中挑出有質量的問題,奉上詳盡且徹底的回答。

如果你還不知道這個功能,請在這里向大象提問:

若你的問題被選中作答,請及時與后臺聯系,大象公會將送給你大象公會系列書籍簽名版作為對你問題的感謝。

精彩語句:

1,人年齡越大,越感覺時間飛速流逝,是一個被心理學家用實驗證明確實普遍存在的現象。時間流逝速度的主觀感覺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在 50 歲時到達頂峰,之后趨于穩定,直至耄耋。

2,時間流逝的客觀速度是恒定不變的,但人對它的感覺卻來自主觀經驗。

3,有時候明明已經過去了一小時,卻覺得還不到一小時,這便是低估了時距——主觀估計的時間流逝變慢了,比如看電影和聽音樂會。相反,人們對時間流逝注意得越少,就越會低估時間的長度,于是感覺它過得越快。

4,我們生理反應速度的變化可能影響對時間的估計。隨著年齡增長,人的新陳代謝在變慢,這會改變心理上的時鐘。不過,更重要的影響還是來自我們生活的外界環境。

5,新異刺激的出現頻率對我們的時間感有重要影響。

6,步入職場后,大部分人從事的工作在或多或少的投入時間后,都會變得以重復勞動為主。因此,我們會覺得新異刺激頻繁出現的童年時期過得很慢,而缺乏刺激的成年生活則過得很快。

7,我們在記憶中儲存的重要事件和變化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密度降低。這里邊還尤其包含心理的變化,人容易對他的性格塑造時期記憶猶新,其實就是因為那時候他遭遇的變化太大也太重要了。

8,影響我們時間判斷的是對“時間不夠用”的焦慮感。

9,人在年幼的時候,時間多不歸自己分配,經常需要等待自己不喜歡的那段時間過去,會很在意時間。而人在成年以后,掌控了時間的分配權,不再在意一時一分的變化;外加太多生活瑣事需要操心,也沒有多余注意力可用來關注時間,結果,時間就這么變“快”了。

10,一段流逝的時間在一個人所有逝去日子中占據的比例多大,也會扭曲他對這段時間的感覺。同樣的一年時間,五歲兒童會感覺是他現有人生的 1/5,30 歲青年卻只當成他的1/30,觀感上,后者會比前者判斷這段時間“更短”。

名詞延伸:

時距辨別實驗:等距時間間隔的刺激出現后,測量人們對刺激的反應時。反應時指刺激作用于有機體后到明顯的反應開始時所需要的時間。刺激作用于感官引起感官的興奮,興奮傳到大腦,并對其加工,再通過傳出通路傳到運動器官,運動反應器接受神經沖動,產生一定反應,這個過程可用時間作為標志來測量。

在一系列等時距出現的重復刺激序列中,人們對第一個刺激呈現時間的判斷會長于中間刺激。用來表明新異刺激的出現頻率影響我們對時間的感覺和長短的判斷。

在我們年少時,有許多個“第一次”:第一次學走路,第一次挨打,第一次考試,第一次坐飛機,第一次戀愛……越往后就感覺越沒有新鮮感。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愛尋找刺激,體驗新事物,有正面也有負面,比如:蹦極、越野、犯罪、吸毒、出軌等等。


— THE END —

我們的公眾號叫:大尉說說。閑來之時為大家整理懂懂的讀書公眾號——上夏上面出現的文章。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大尉說說∣思想流經之地

微信公眾號ID:daweishuoshuo

洞見 · 價值 · 美感

推薦讀書公眾號:上夏

大家手里有好的文章、視頻,歡迎推薦給我們,我們匯總、篩選之后,再反過來推薦給大家,推薦方法很簡單,加微信:50404,把標題發給我們就可以,我們也給您準備了一個小小的紅包。

也可以加微信:QQ290394933,這個號沒有紅包!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