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沒洗臉、沒刷牙,硬是在沙發上坐著等他回家,看著路都走不動的他,怒氣止不住往上涌。明知道他意識不清醒,還是要對著他怒吼,質問他是否還記得這個家,是否知道你已經給他撥打了超過20個電話。
聽著你的抱怨,失去意識的他昏睡在沙發上。這一幕另你更加生氣,開始嘶吼、咆哮,企圖把他吵醒,卻忘記,這個時候鄰居們也都睡下,你這樣的沖動只會令熟睡的鄰居驚醒。
在朋友圈看到最好的閨蜜曬和她新交往的朋友出去旅行的照片,可是她卻什么都沒和你說過,也沒有邀約你與她出行。你感到非常委屈,哭的昏天黑地,連工作都無法繼續完成。失魂落魄,仿佛天都要塌下來了,可是這時的你忘記了,你曾和朋友說過這段時間會有很多的加班,無法陪伴她。
領導把你提交上去的議題否決掉了,讓你在1天內提交一份新的議題。你很憤怒,覺得這是領導有意刁難,覺得他就是看到您哪哪兒都不對,所以才故意找茬為難你。可是你忘記了提交上去的那份材料你只花了2個小時,在最后節點才趕寫出來,很多細節也沒有來得及檢查。
我們會憤怒因為我們總是把自己活在了過去
小時候,我們生活的全部就是父親母親。但他們也需要出門工作、處理自己的私人事務。
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我們被留在家中。無法聯系他們,也無法掌控他們回來的時間。從天亮等到天黑,有時睡著了又醒過來,可是發現他們還是沒有回來。
沒有時間概念,我們開始緊張、害怕,擔心父母就此離去,被拋棄、被遺忘的感覺侵襲了我們的內心,并一直烙印在記憶深處。
當那個他出門喝酒,不接電話、深夜也不歸來,那種被拋棄、被遺忘的回憶又會涌上心頭。痛苦、委屈、憤怒交織在一起,讓我們的理智被掩蓋,此時我們會化作野獸,去撕咬令你擔心、生氣的他。
我們會擔憂,因為把自己放在了未來
就像有的人即便是在晴天也有帶傘的習慣,因為會擔心,沒有準備的出門會被突然襲來的雨水淋濕。居安思危的意識,一直被大家稱頌。
可是,我們一定要讓自己時時緊盯未來嗎?例如催著我們計劃未來的父母,小的時候催著我們要把各種藝能都學有所成,恨不得剛學第一年就能把3、6、9級全部考完;大學畢業就催促我們談戀愛,恨不得談好3個月就立馬結婚;結完婚又恨不得立馬把小孩生好。
焦慮的父母總說等你生完小孩他們的人生完整了,但真正的結果卻是,他們又開始了新的一輪焦慮,孫子孫女要上什么學校,要做什么技能培訓,擔憂一刻未停……
他們擔心我們在未來沒有足夠的競爭力,所以要給我們提前計劃和安排藝能學習。擔心我們沒有合適的對象未來孤單,所以催促我們談戀愛、結婚;擔心沒有人給我們養老,所以催著我們生子育兒。
這就是典型的焦慮未來。所謂的居安思危,讓我們總是看著未來而忘記當下,可是未來豈是我們能控制的?難道我們結了婚,就能保證這個人會一直陪你到終老?
就如同,明明今天一天都沒有下雨,可是我們帶著的這把傘。它占據了包內空間,沉重的包袱讓我們放在肩上一天,真的會很感到舒服嗎?如果遇上下雨,便利店里花10塊錢臨時買一把,或者正好抽空到咖啡店里避避雨不是更好嗎?
如果朋友和認識的新朋友出去玩了,那又怎樣?她并沒有在當下打電話或發信息告訴你說:“我不喜歡你了,我們不能再做朋友了!”那你的委屈難過就是在焦慮未來,擔心她和新朋友玩過以后,就會慢慢疏遠你,焦慮的是未來那個還沒有發生的事情。
當下是最重要的
我們會突然有許多爆裂的情緒,而一旦我們不留意,就會成為它們的奴隸。
情緒講起來很虛無縹緲,抓不住,看不見,如果我們把它看作是一件物品,一件生活中的物品,那么我們就能很好的處理它了。
當我們的工作被領導否定的時候,我們會憤怒,但是我們得知道這個“憤怒”是否是在憤怒當下。只有憤怒是當下可以使用的工具時,我們才需要保留它,發泄它。
例如,這件事是領導就事論事,認為我們提交的內容不合適; 或他確實在針對我們這個人,說了很多羞辱難聽的話,這兩者我們要有區分。如果是后者, 我們可以生氣,甚至是質問并拒絕合作。
我們要了解情緒,因為它本就是我們的一部分,但是如果我們的情緒抒發點并非是當下發生的,而是因為回憶起過去領導的刁難,生出憤怒之情,那么我們就把自己錯位放到了過去。這個時候,憤怒的情緒就是已經過期的食物、壞掉的零件,就應該被遺棄、被放下。
領導提出讓你重新提交提案, 你焦慮,默認為即便提交也還是會被批準,產生抵觸、不耐煩的焦躁心情,也是錯位的。因為這件事并未發生,也不一定會發生,它只是發上在你頭腦中的想象而已。
這也是錯把未來放在當下,就例如明明是壯年,卻購買了拐杖等著使用,那這把拐杖(焦慮)也應該被清理出去。
現在應當做的,是為新提案尋找支撐數據和案例,將注意力集中在當下,把所有精力就放在梳理文件的邏輯和語句上。這樣做了,情緒自然就會平靜下來,心也會安定。
情緒,就像是突如其來的感冒,我們順藤摸瓜,能夠找到它的源頭,可是無論因為被傳染還是受到風寒而引起感冒,既然已經患上就接受它。不要去想它會讓你多痛苦,可能會流多少天的鼻涕、是否會頭疼或頭昏。按醫服藥吧,健康轉眼就會恢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