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這本書的初衷很實際,自己想在明年的時候在朋友的咖啡館里周期性的主持一些讀書分享或者是自己感興趣的一些主題分享活動。有時候自己也會作為分享者分享出來。既然想辦分享會,就希望能像做一件產品的標準來用心策劃活動的各個細節體驗。其中如何短時間內提高自己的溝通能力和感染力成了很重要的一環。認識我的朋友應該都清楚,這方面是我的一個硬傷,所以也希望通過這次機會能讓自己有更多的成長和改變。
閑話不多說,看了《像TED一樣演講》這本書后,有不少收獲,就把自己的一些感受分享出來。
熱情是演講的前提
很難想象一個缺乏熱情的演講如何能把它的觀眾帶入進來。首先這里說的熱情并不是說要像某些成功學布道師或者像XX英語的創始人那樣用嘶吼的方式演講,而是需要從自己內心深處找到和你要演講的內容之間的一個連接點,有了這個連接點后,不論你講話的聲音是大是小,你的觀眾都會相對容易的感受到你的熱情,并容易被你感染到。
人只有先感染自己,才能感染別人
讀到這里,就想到自己有時候在和別人溝通的時候,自己想向別人傳達一個信息的時候,講完后別人并沒有什么反應。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己是從別人的口中或者是一些媒介中得到了這個信息后,僅僅像一個傳話筒一樣把這些信息傳給了別人,而自己并沒有和它產生連接,所以別人也很難被我感染到。
所以,這也提醒自己,當自己要做演講或者分享的時候,一定要找到那個能激發自己內心深處的那股熱情的點,只有這樣的點才能讓自己精力充沛的,用心的來準備;只有這樣的點才能讓自己在遇到挫敗的時候仍然能很快打起精神抬起頭繼續前進,而你的觀眾也肯定能被你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熱情感染到。而這種熱情靠裝是很難裝出來的。
會講故事
這一點并不是現代人的發明。自己之前在《人類簡史》這本書里也看到過遠古時代的人每一個個人力量單薄,單憑自己的力量無法和大自然以及野獸的攻擊。所以和其他人組成協作關系的部落勢在必行,那么到底需要什么東西來連接這些人在一起組成部落,建立城市,國家,到后來形成宗教呢?其實這些都離不開人類的講故事的能力。所以講故事的能力是進化而來的。
這一點相信互聯網人更有體會,很多創業者在自己的產品還沒有形成規模或者根本還沒有成型的時候就開始尋找風投,說服他們給自己投資,靠的是什么呢?相信有一部分是靠“喻德”,即風投會根據創始人的一些背景以及之前的創業經歷,所掌握的資源來判斷是否可以作為足夠的信用背書;還有一部分是通過“喻理”,即風投會通過他自己的一些投資經歷,他對市場規律,商業規律的理解對該產品的模式進行分析;相信還有一大部分是需要通過“喻情”,即創始人需要依靠講故事來讓產品和投資人真正產生一種情感上的連接,這樣才有很大可能讓投資人對產品有真正的認同感。
同樣在自己做演講的時候,也要重視講故事帶來的效果。我們身邊總是有各種各樣的故事,問題是我們如何從其中能挖掘到能真正喚起人們感情的那些點,提煉出來通過一定的語言表達方式包裝一下形成一個真正能打動人的故事。
不斷練習,讓演講變得像和朋友交流一樣自然
只有真正和觀眾情感連接的演講才能真正打動人,而如果觀眾從你的表達,肢體動作,表情,手勢中觀察到了任何的和你表達的內容不一致的話,就會非常影響到觀眾和你的演講的連接。所以,要做到自然的演講,并不是說你不用任何準備,想怎么表達就怎么表達就可以了。而是需要你反反復復地練習,探索自我,找到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并保證你的非語言表達方式和你的語言表達是一致的。
想起自己之前做的一些不太成功的分享就是因為自己天真的以為把內容在腦子里過一遍,到時候講的時候放松別緊張就可以過關了。到真正演講的時候就發現自己too young too simple。想不通過反復的練習就能應對自如真是癡人說夢啊。
那如何去做呢?這需要從幾方面來注意:
- 語速 不需要刻意變快或變慢,就按照自己的自然的語速就可以。
- 肢體動作很能說明問題 一個不相信自己的話的人,他的肢體動作很容易暴露出一些不自然的動作;相反
一個非常自信的人,他的眼神,他走起路來的樣子,以及他的打扮都會給人以他很自信的感覺。 - 有幾個簡單的小技巧幫助自己演講的時候練就氣場:
- 任何時候都不要有坐立不安、敲桌子和擺弄硬幣的習慣
- 身體不要一直僵硬站在原地不動
- 不要兩支手都插在口袋中
- 哪怕自己最初沒有足夠的自信也要假裝自己自信的樣子,知道最后自己真正擁有自信,行動也可以影響到自己的思維。
傳遞給你的觀眾一個新視角
人類天生都是對新奇的事物好奇的,所以如果我們能在我們的演講中提供一些不尋常的,與眾不同的元素,是很有可能會對觀眾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的。為什么說人類天生都是有好奇心的呢?這又不得不要從人類的起源說起了,遠古時期的生存環境有多惡劣,人類的力量有多渺小,相信就算大家沒有經歷過也會有初略的感知。要想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中生存下來,人類必然需要有非常強的好奇心,勇于探索這個世界,讓自己變得越來越聰明越來越強大以適應環境。
所以當我們在演講中需要闡述某種觀點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找到我們的觀點和觀眾的生活相關聯的部分,讓他們真正體會到其中的價值,這樣他們自然會get到你想表達的。哪怕我們講的話題可能已經不新鮮了,已經被其他人談論了很多很多次了,但是觀眾并不知道你是怎么思考著話題的。如果你能提供一個獨特的視角來闡釋這個話題,給你的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也是非常有感染力的。
同時我們也可以有效運用推特體的方式把自己想表達的主要觀點用少于140字的句式描述出來。通過這種限制,我們就會格外推敲表達主要觀點時候的措辭,力求做到精煉,從而讓觀眾更加容易理解我們到底想讓他們明白什么。
設計讓觀眾情緒激昂的環節
這跟人類大腦的工作機制有關系。大腦額葉皮層有一塊叫杏仁核的物質,當人類遇到情緒激昂的事情的時候,杏仁核就會釋放出多巴胺,而多巴胺是可以幫助人類記憶處理信息的物質。所以即使是很多年前發生的對你影響很大的事件,你可能仍然記得一些細節。但是可能前一天發生的一些事情你卻完全想不起來了。
作者在書中也介紹了5種創造歡呼的方法:
- 用道具來強調關鍵信息
- 在特定的情境中運用數據的力量
- 特定的情境中運用圖片、圖像和視頻
- 精煉想要表達的語句形成語錄
- 敘述關于個人的故事
運用幽默的力量
幽默是一種很快能讓人放松下來的一種方式,也能增加個人魅力。但前提是幽默能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演講中來,而不是簡簡單單地從網上找一兩個笑話段子隨意在演講過程中講出來,這種方式并沒有什么卵用。人們普遍會對有幽默感的人有好感。而有幽默感并不意味著故意制造滑稽效果,嘩眾取寵。
同樣作者列出了5種制造幽默感的方法:
- 挖掘身邊的趣聞、簡潔和個人故事
- 運用類比和比喻
- 學會引用,不一定是名人名言,身邊的人說的話有時候也會很有趣
- 運用視頻
- 運用圖片
嚴格遵守十八分鐘時間規則
對演講時間進行限制是因為演講其實不僅僅對演講者有壓力,對觀眾也是一種消耗,觀眾會集中精力關注演講者所講的,并努力去消化,隨著時間越來越長,對觀眾來說也會形成認知上的焦慮。所以時間長了,觀眾會自然產生疲勞感。所以對演講時間進行限制,會鼓勵演講者仔細思考自己想要傳達的信息,提取最關鍵的信息,把其他沒有必要的都剔除出去,從而使得演講內容更加精煉。
而要做到這原則可以嘗試“三”的法則,即人類能很好記住三項信息。所以我們在準備演講的過程中把我們需要讓觀眾記住的關鍵信息縮減到三個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