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國崛起》中有:一切事務成敗的首要原因是國家制度的形式,國家制度是所有設想中和活動計劃的源泉,也是得以實現的保證。在古代政體甚至直接關系國家的興衰。在當時的學者看來,古羅馬政體具有無可比擬優越性,因此為當時很多思想家所推崇。
馬基亞維利在《君主論》中寫道從古至今,統治人類的一切國家,一切政權不是共和國就是君主國.古羅馬留給后世的精華之一便是它的政治體制—羅馬共和國。人們常說古羅馬的政治體制是一種包含著君主政體原則,貴族政體原則和民主原則的混合制。它體現分權制衡原則,既非君主制也非簡單意義上的城邦制,跟周圍國家政體相比具有更大穩定性。(當然,司巴達體制也很穩定但走向保守封閉性,最終敗在羅馬軍下。)值得一提的是,通過觀察羅馬歷史,發現具有羅馬特色的共和體制在羅馬生根成長并非偶然。亞里士多德,柏拉圖等人都參曾設想過混合體制,然跟周圍相比,古羅馬的條件是再最自然也最易選擇混合制,將許多思想家描繪的藍圖變成現實是古羅馬自然而然發展演變的結果。
而研究羅馬共和國不可不提羅馬早先的王政時代,王政時代奠定了羅馬政治基礎。
古羅馬起初是王政,是由君主統治的城邦,君主掌握著軍事和行政大權,但那時君主尚未形成集中權力,有點像部落首領。人民議會原來是由各分區貴族組成的區投票議會,后來平民數量增多,爭奪政權,設有隊投票議會,部分平民得以進入議會。一個比較特別的甚至我認為從這一點造成與雅典,中國不同政體走向的是它的君主雖是終身制但卻不是世襲,君主的人選需經元老院和人民議會的同意這一程序。而元老院是當時的顧問咨詢機構,但人員是上層人物大貴族,約有上百人。我們可以想像這個團體幾乎將整個羅馬最出色,有政治經驗,有影響力,有權勢的人聚攏在一起形成一個強大的影響中心,掌握著國家的軍事外交財政大權。此時君主我覺得可以類比成中國禪讓制時代的王,但元老院和人民議會卻沒有找到相類似物。以元老院為代表的貴族政治或者說精英集團政治,不像中國古代貴族和雅典貴族,力量是如此強大,地位是如此穩固,長久以來難以撼動。
王位人選需經元老院和議會確認這一程序具有近代性。即使古羅馬的王足夠強大到干預王位繼承,但只有要存在這一程序,君主權力不會做大做強,歷史曲折回環,會匯向民主制。由此可見,關鍵性的程序在事物運行中作用是何等重要!
羅馬在建城之初似就采取這樣的政體形式,因此令人十分好奇關于羅馬城起源之事。歷史久遠早已湮滅在歷史滾滾紅塵中,卻留下一個美麗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