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在讀這本小說之前我從未認真地看過《韓熙載夜宴圖》,它常出現在小學及中學的美術教科書上,但因知其聞名往往刻意忽略掉它。我也很少看懸疑推理,一是膽小二是邏輯實在差,看推理小說時往往就被作者牽著鼻子走,并無思考的愉悅感,于是揚長避短并不會特意去讀這類書。幾天前偶然看到這本書,內容簡介透露殺人故事發生在著名的韓熙載夜宴中,于是覺得很有趣,雖未曾仔細品鑒過這幅畫,但也有些印象,只記得那畫表現出的是一派享樂、奢靡之風,與沉重的殺人案件扯不上關系。
? ? ? ?小說以第三人稱寫就——不是以破案者自己的視角來闡述案情,破案者主要是三人,年輕的典獄張士師及其父親、屢破奇案的張泌和張泌友人耿煉師,三人各有所長,還有其余人士從旁相助。小說不是一開始就是韓府夜宴,而是描寫了夜宴那天白日里張士師的經歷,短短不過一下午的時間,他在不同的地方偶遇后來夜宴上的幾個重要人物,而這些瑣碎的小事件如同被看不見的線串聯起來,而且是縱向串聯。張士師,作為第一個破案者,在一開始便不是獨立于這個案件之外的,看似是他主動破案,其實也不過是一枚被動的棋子。
? ? ? 小說中夜宴的順序就是從圖右“宴罷聆音”開始,到“擊鼓伴舞”結束后,案件發生,在張士師第一次破案之前,我根據作者較客觀的描寫發現了一些蛛絲馬跡,隱約可以猜到其中一個作案手法以及殺人對象,但之后張士師的推理以及仵作楊大敞的鑒定還有之后出場的張泌、耿煉師的推理不斷在重復推翻、重議,夜宴在場的每一個人幾乎都被列為過嫌疑者,而殺人對象也一再更易。比起張士師白天所見的縱向事件,夜宴殺人事件就是毫無章法的一團亂麻,到底是獨立案件還是多起案件也在不斷的推理中。
? ? ? ? 故事的最后當然是真相水落石出,但是比起其它推理小說以結論為重來說,《韓熙載夜宴》的最后真相其實并沒有那么重要了。因為故事所依托的背景更沉重,夜宴是一個人的悲劇,而日薄西山的南唐則是所有人的隱痛。
? ? ? ? 韓熙載的夜宴讓我想起蓋茨比的夜宴,極盡奢華卻醉翁之意不在酒,蓋茨比為的是對岸觸手可及的綠光,而韓熙載則為了在風雨飄搖的時代保全性命。韓熙載才華橫溢、滿腹治國理論卻受國主李煜厭棄,書中寫他自此縱情聲色,拋妻棄子,在府中豢養姬妾四十余人,朝廷俸祿被姬妾瓜分,他便和弟子舒雅扮作乞丐向姬妾乞討作樂。混亂的時代,道德似乎就下線了,韓府表面上是享樂之地,但實際上已是人心各異,表面的浮華后是一個蛀空了的空殼,這恰好也是南唐當時的處境。
? ? ? ?作者對書中人物的描寫我覺得最好的是韓熙載和府尹陳繼善,前者以奢靡生活為掩護后者則成日裝得半瘋半傻。兩人都不敢露鋒芒。其余的角色都沒有特別深入地刻畫,但他們組成了一個群像,展現了江河日下的社會里官吏、百姓的心境。書中的女性角色主要有四個,除了破案者耿煉師外,另三個都是韓熙載的姬妾,作者對于女性的刻畫稍弱一些,只借張士師之口說出韓府姬妾無生氣的事實,稍顯單薄。
? ? ? ? 看一個時代如何,看其女性命運就可知,而此處——“泛泛綠池,中有浮萍。寄身流波,隨風靡傾。”,命如飄萍。
? ? ? ? 再看《韓熙載夜宴圖》,眾人調笑、樂音靡靡,卻能感覺其表象背后的脆弱與無力。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