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星期微信推出了單獨的app——”微信讀書“。在讀書領域展開攻勢的微信,這次會帶來什么樣的體驗呢?
經過第一個星期的試用,總算有點談資,寫給大家感受一下。
微信好友600來位,在互聯網圈工作的人在30位左右,對于微信的敏感度比較高。截止昨天,我的微信里顯示一共有32位好友使用了這一應用,符合好友數目。
對比讀書時間:從27號發布到昨晚,個人以10小時排名上周第一,第二名和第三名分別是5個小時和3個小時。
不過這并不能得出什么結論,因為我在研究這個app,我自然會高一些。后面也會分析原因。
使用體驗:整體的流暢度沒有問題,首頁顯示的是好友正在閱讀的書籍,而這個功能可以在個人閱讀的時候關閉,不讓好友看到。
有趣的是:為了增加其重要程度,微信讀書將其放在功能欄的第一個位置,凸顯其重要性。看來,做社交出生的微信認為:相比于你去書盈四壁的書店找一本書,還不如看看自己的好友都在讀哪些書,幫助你做出選擇。在這一點上,微信app的選擇相較于其他讀書類app有所不同。
第二個功能則是書城了,經過和朋友討論,書籍的更新不快,價格相比較也比同類的豆瓣貴一些,這也讓幾個被我拉進來的朋友表示不滿的地方。電子類圖書的敏感程度比紙質書更高,在人們心里:總覺得買電子書是一種虧本行為,只有紙質書拿著有穩妥感。
第三個功能則是類似于朋友圈的書城了。與朋友圈各種消息的繁雜不同,只有分享一本書才能發表意見,這樣看來整個書城的內容就顯得高大上了,在一個人人都討論書籍的朋友圈,朋友們的逼格真是高。不過和朋友圈發文字相似,書城里也有類似的邏輯發表純文字,但是不支持圖片啦。
第四個功能就是自己了,賬戶、消息以及在微信運動上引發流行的排名功能也在這里。不過這個排名的門檻實在是高。
與微信運動不同,人們通過簡單的移動,也就是只要觸發了重力感應器,它就會默認你的運動行為。因此才有了這個新聞:
微信讀書app的機制則是要精確停留在閱讀書籍的頁面,如果出現手機黑屏,都無法視為正在閱讀書籍,也不會將時間計入閱讀時間。
這樣下來,想要在微信app里排名靠前,門檻就非常高了,甚至可以說是實打實地在看書。
愛慕虛榮,又想靠書籍來凸顯自己品味的可能性被徹底磨滅了。愛看書的用戶才能真正成為微信讀書早期的種子用戶。
從讀書這件事情來說,閱讀一直就是一件門檻極高的事情。不管國家怎么宣傳,都無法掩飾人均閱讀量的偏低,但是即使是人均閱讀量偏低,人們也愿意進入書籍這個領域進行嘗試。一是因為總量仍然很大,二是很多精英階層都是愛讀書行列之人,消費能力比普通人強很多。
其次,在微信閱讀app出來之前,閱讀市場已經被瓜分得七零八落,多看收于小米旗下,幾千萬小米用戶都被預裝了多看閱讀;豆瓣閱讀更是幾代文青的長期駐扎地,還有多類閱讀app也在角逐廝殺。微信閱讀能否在已經被包裹上重重紗布的閱讀包圍圈突出重圍,利用自己的社交優勢打造出自己的差異化,還值得一看。
分析這些的同時,仔細問了問身邊愛讀書的好朋友,為什么不嘗試使用閱讀類app,得到的答案分為兩類:一是割舍不下紙質書籍的磨砂感,二是在電子閱讀上kindle成為了目前最好的閱讀機器。
看來,微信閱讀的未來的對手不僅僅是同類的app,還有硬件方面的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