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暮省課程的意義:
在南明的校歌中有這樣一句:入暮思省:是否勤奮,有無獨創?一次周五的《論語》共讀中,王校從曾參的“吾日三省吾身”談到了南明暮省課程。他說我們的暮省就是要帶孩子們在一天即將結束的時候回望最明亮的時刻,讓孩子們為自己的創造歡呼、鼓舞;同時也是教師引領孩子生命成長,喚醒孩子生命狀態的時刻。我又把這句話歸納了一下,只有兩個詞:創造與成長。如果孩子最明亮的時刻被重新回放,那將會激勵更多的孩子,乃至整個班級。但孩子們總是會不斷犯錯,那么第二個詞“成長”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孩子的成長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教師要怎樣去引領孩子的成長?這樣的暮省要怎樣具體操作呢?
孩子良好的人格形成要經歷漫長的時間,他們來到學校之前就帶著家庭和社會環境所給的深深的烙印,而學校恰好就在這二者中間。所以,學校教育有可能矯正孩子之前受到的各種不良影響,也有可能引領著兒童形成更好的社會人格。而南明暮省課恰好可以把這方面的教育做一個有益的嘗試。
二、暮省課程的所涵蓋的母題:
南明的暮省課從小學低段一直延伸至高段。兒童的道德人格發展也具有不同的階段。在這些不同的階段中,我們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兒童道德人格的發展:愛與安全、愿望與夢想、成長的榜樣、社會情感。
而社會情感又包含了許多方面的內容。比如兒童與他人的關系中所涉及的,關愛、欣賞、寬容、鼓勵、信任、坦白、謙讓、自信、誠信等;兒童與集體的關系中所涉及到的其他情感,認真、堅持、努力、禮貌、謙和、勇敢、平等、自律、法制、公正等等;還有兒童在自我實現過程中產生的情感,如理解熱愛、抱負感、孤獨感、使命感、超越感、失落感、受挫感和沉淪感等等。
兒童在與父母,與老師、同伴,與熟人、親戚的關系中成長,諸多社會情感甚至要伴隨人一生,誰也無法脫離。因此,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兒童良好的社會情感,讓他們順利地與他人合作,積極進取。
三、 暮省課程的流程:
那么,小學的暮省課該怎樣操作呢?還記得我們前面所說的兩個詞——創造與成長嗎?
兒童在某一刻有了嶄新的創造,他的內心一定會充滿了成就的喜悅。此時,教師更應予以積極關注。在全班同學面前展示此成就,更重要的是要讓這個孩子親自分享他獲得成功的歷程。教師再把此成果用語言轉向對全班兒童的激勵。暮省時對兒童創造的激勵相對簡單。
而孩子的道德人格成長則需要老師有意識地進行引導。引導的目的也是基于問題的解決。
比如,個別低段孩子做作業很馬虎,寫字不用心,我們想引導孩子認識到認真做事是一種美德。那么就可以提前選擇一些恰當的故事先做成PPT給孩子講。比如王羲之認真練字的故事。前提是故事要精彩,足以吸引孩子。故事講完之后暮省并沒有結束,而是進入到了與班級優秀孩子相編織的環節。此時,教師要把優秀孩子的作業進行展示,并說清楚其優秀在哪里,還要在講完這些同學認真寫字的故事后,讓全班同學把欣賞的掌聲送給他們。接下來才是關鍵,那些寫字不認真的孩子將承載著全班師生的期待。教師此時要向他們提出明確、具體的要求。在這種充滿善意的高期待中,孩子的內心會產生出強烈地我要做個好孩子的愿望。之后便開始不斷反饋,在這樣不斷地激勵過程中,孩子的行為會漸漸發生轉變。
如果一段時間班里很平靜,沒有什么事情,那還用不用暮省?當然用。我們可以找一段有意義的時事新聞和孩子進行討論。比如:一位中國游客因為太熱了,便把腳伸進噴泉池里洗。此時,教師可以以此來訓練孩子的思辨能力。如何訓練呢?我們可以提前設置幾個問題。比如:你如何看待中國游客的行為?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從正反兩個方面說。1.中國游客的行為為自己帶來了什么好處?2.中國游客的行為可能會造成什么樣的負面影響?3.你會對他說什么?
討論之后是不是就可以結束了?還不能。因為一切知識最終都要讓它們和孩子的生命進行打通,才會被孩子吸收。
那我們就要找孩子身邊的事例。比如,公園里的花究竟可以折嗎?校園里樹上的果子可以摘嗎?等等類似的問題再和孩子進行討論。最后,如果孩子有書寫能力就可以把以上事實和自己的觀點記錄下來,記錄下來之后,一些思想可能就會被孩子更深入地內化,孩子的道德人格因此也就發展了。
四、 暮省的形式
兒童的自我反思其實不僅僅在暮省課上進行,而是時時刻刻都能進行。比如我們可以在大屏幕上顯示下面一段話,讓孩子進行自我評價。
在自己心里,為自己的這一天,逐個打上√或×:
在校園的公共區域遇到垃圾或者物品擺放不整齊(譬如墊子不整齊),我撿拾和重新擺放了嗎?□
我在樓道,做到不跑不追不高聲說話了嗎?□
在餐廳就餐,我做到不插隊不著急不喧嘩,不浪費糧食,而且把剩飯剩菜一粒不剩倒進規定的垃圾筒了么?□
我做操的時候,做到用心用力,力求整齊了么?□
大課間活動時,我積極活動并注意安全了么?□
……(此段文字引用自罕臺資料)
總之,暮省做好了,整個班級就會更加潤澤,孩子們將會彼此欣賞,彼此關愛,彼此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