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通讀了李笑來定閱號中的看得見別人的好才能獲得新生,開始拆文章結構,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呈現。功力還是有些弱,但悅納自己,持續精進,希望21天之后結合著100天結構思考力,自己的思考力水平思維發散水平分析力都能有所提升。
這篇文章主要講了自己對待他人的好的四個階段,即第一階段我不咋地你也不咋地,或者我錯了你們都對;第二階段你行我不行;第三階段我行你不行;第四階段我挺好你也挺好。第二第三階段的人見不得別人的好。即見不得加人的好處,好的地方。雖然對方有不好的地方,但他同時也有好的地方,但是因為那些不好的地方好的地方完全被否定掩蓋。這兩種狀態的人總是不由自主的把注意力放在對方的不好,而不是對方的好,把注意力放在對方的錯而不是對方的對,最后把自己的注意力永遠的放在別人不好的地方,對他們來說,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更舒服。
于是形成了雙重標準:看別人的時候,注意的是:錯與不好;看自己的時候,注意的是對與好或者更好。會導致一直在第二階段第三階段穿梭而無法突破進入第四階段。
人在某個或某些方面還沒有得到普遍程度的承認,就會費心去比較,無法做到真正的心態平和。不斷的將注意力放到“證明自己”上去,往往用力過度及至于姿勢走形或者硬著頭皮死撐,無論哪一樣都不是有利于成長 的事。
所以關鍵在于:無論如何,都要把一切可能的注意力都放到自己的成長上去。
?文章最后寫了進入第四階段的好處:你可以從那些原本你可能討厭的人的身上學到大量的好東西。
當你能更多地看到別人的好,你所身處的環境也會變得越來越美好。當發現自己處在第二和第三階段時,啟用元認知告訴自己1、這樣不對……2、我應該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成長之上3、我不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別人的錯與不好之上。4、若是我有空閑的注意力,可以去看看那些人哪 做對了,哪做得很好,經便我能吸收經驗,獲得成長。
所以證明自己根本不重要,成長才重要,因為萬物成長若是成真,證明自動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