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這竟是覺山隱窯的第四只圓瓷盤了。
原以為將精力都用在做杯子上尚顯不夠,怎會有時間把別的器物搞起來,可當我們忐忑不安地試著燒出第一只圓瓷盤后,發現大家接受度還是蠻高的,結果就變成這樣順理成章地不務正業了。
前面三只瓷盤,不管是梅紋、獅紋,亦或山水紋,都有同款茶杯,也都是非常熱銷的經典畫片。但這只「青花暗八仙紋圓瓷盤」卻是個例外,不會在覺山隱窯的杯子序列里找到同款,只是單純的喜歡,就去做了。
作為在窯口長大的孩子,后來也一直在做瓷器這一行,算是見識過不少,可對好東西依然沒有抵抗力。所以,當第一次看到這款暗八仙盤原作的時候,就完全被吸引住了。非常少見的月華錦紋、環繞套勾的蓮花桃實、工筆灑脫的八件法寶……怔怔地看了好半天,若不是有事打擾,或許再久一點也回不了神,但自那時起,這只盤子像印在腦袋里一樣,忘不了了。
而對于我們而言,要化解這份執念,當然沒有比做出來更好的了。可在動手之前,我們卻要回過頭來繼續研究紋飾,因為做得越多越覺得仿古不能生搬硬套的照抄,否則成品與原作定會有差,貌合神離是避免不了的,而且手工制瓷也就失去了意義。所以,有時我們在研究紋飾上花的時間,往往不比制作短。
相對于耳熟能詳的八仙紋,暗八仙紋并不那么知名。暗八仙紋,即指由八位神仙所持的八件法寶組合而成的圖案紋樣,分別為葫蘆、芭蕉扇、寶劍、魚鼓、荷花、洞簫、花籃、玉板,只有法寶,不見仙人,所以稱為「暗八仙」。人物為明,法器為暗,一明一暗雖然樣式不同,但都是由道教發展衍生而來的吉祥符號。
所謂「圖比有意,意必吉祥」,中國傳統文化與裝飾是最講究吉祥的。同時,內斂含蓄的中國人更善用各種具象的形象和隱喻的方法,體現出許許多多的吉祥含義來。特別是與宗教文化相融合后產生的形象,更被賦予了趨吉避兇、廣通神明的特殊意義。所以,土生土長的道教八仙及暗八仙一經出現便備受推崇。
說回瓷器,有資料上提到,帶有暗八仙紋飾瓷器最早由明嘉靖年間御瓷廠創燒,這和信仰道教的嘉靖帝有直接的關系。自他繼位起,便開始獨尊道教,好長生不老之術,要求宮中器物皆有道教吉祥紋飾。而在其影響下,景德鎮制瓷風格也隨之改變,不僅造型出現了很多祭祀器,紋飾也都為道教形象,其中就包括大量隱喻長壽的暗八仙紋器物。
最初的暗八仙紋受到明代緙絲織品紋飾的影響很大,畫面構圖華麗,畫風自然,多為對稱排列,但層次感不強。繪畫技法以雙勾填色為主,工法非常細膩,平涂極少有溢出。而為了凸顯長壽寓意,暗八仙不僅單獨成畫,還常與仙鶴、靈芝、蟠桃等祥瑞之物一同出現。
嘉靖后,暗八仙紋飾變得越來越粗獷和不拘小節,慢慢地便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直到清雍正和乾隆朝,暗八仙器物又開始興盛起來,并貫穿整個清代。而盛產青花的康熙時期,竟然很難見到暗八仙紋,多少有些讓人意外。
再看覺山隱窯的暗八仙紋圓瓷盤,此盤是清宮傳統祝壽用器,專為在皇上壽宴使用。從雍正帝燒出第一只開始,清代歷代官窯都燒過,雖有青花、斗彩、粉彩等樣式,但整體紋樣、法寶排列、飄帶與花朵的組合方式基本沒變過,這在清代傳世器中也是不多見的,可知這個畫片的祈福長壽寓意至極。
相較之下,每朝的暗八仙紋盤只是細膩程度和畫師自身表現力上略有出入與高下之分。所以,覺山隱窯在承襲傳統的基礎上,也把重點放到了紋飾細節。
值得注意的是,圓盤不同于杯子,整幅畫片可以一眼看遍,因此層次感就顯得非常重要,但傳統樣式布局不能改動,也只能在細節上加倍用工和用心了。所以,包括每件法寶上的裝飾圖案、每組花瓣與花葉分水的濃淡,以及飄帶的陰陽轉折過度,都經過畫師反復試畫才最終成型。
因為每一組法寶、花朵和飄帶既相似又不同,要想達到八組同樣的精致與協調,又能成為一個整體而不顯突兀,是相當不容易的。不僅如此,我們還在桃實上用了點工技法加以處理,雖然很費時費工,但視覺上確實厚實不少。
其實,若不是真心喜歡,我們難得會下這么大功夫,去做一個可能只是孤芳自賞的器物。可當第一只樣品出窯的時候,忽然覺得一定會遇到與我們意趣相投的人,所以又多燒了幾只。但本為自賞,入窯不多,若您欣賞,請盡早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