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鋼琴教學論》,共十章,總的來說比較適合教師對教學進行分析研究,當然琴童家長也可以看一看。其中除了一些常見的理論方面的分析外,也介紹了一些演奏技術、方法,演奏中常見的問題與解決等,作為我,比較感興趣于以下這些章節:
幾歲開始學琴比較合適?每個年齡段的孩子學習有什么特點?
其中第二章《兒童鋼琴學習生理、心理研究》、第四章《兒童鋼琴啟蒙教學的準備》對每個年齡段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進行了介紹。
3-4歲,能感知旋律輪廓,此時最宜培養絕對音高感,音樂學習以聽音為主,培養音感;
4-5歲,能辨識音高、音區,能重復簡單的節奏,可以開始訓練識譜,慢慢引入彈奏學習;
5-6歲,能理解和分辨亮聲和柔聲,能從一些簡單的旋律或節奏模式中辨認出相同的部分;
6-7歲,在歌唱的音高方面已較為準確,具備對協和與不協和音的辨別能力;
7-9歲,能記憶節奏,逐步具有韻律感,能感知兩聲部旋律,演奏技術的訓練;
9-11歲,和聲觀念建立,對音樂優美特征有一定的感知和判斷能力,演奏中要求表達音樂作品。
有哪些適用于兒童的練習曲、復調、樂曲教材?
第七章《兒童鋼琴教學教材的選擇與搭配》,用了大量的篇幅,分析了目前國內在用的鋼琴練習曲教材,比較了他們之間的優劣因素,從技巧類型、調性布局、節拍類型等方面進行了整理歸納,還介紹了復調作品、兒童鋼琴教學中優秀的中外樂曲,對于教師和學生了解作品風格、擴展曲目庫進行了一個較好的引導。
國外是怎樣進行音樂教育的?
最后在第九章《部分國家鋼琴教育介紹》里,作者簡單的介紹了美國、俄羅斯、日本、德國的鋼琴教育,不同的思維模式和教學方法,給教師和學生不同的啟發。
美國:信奉頭腦思維比手指技術更重要的理念。學生的自主性比較高,興趣為主,對技術要求不是特別嚴格,但是注重學生對音樂作品準確的理解和表達。美國的鋼琴考級主要目的在于引導人們熱愛音樂和鋼琴藝術,并沒有太多的應試性和功利性。
俄羅斯:教學中注重嚴格的基礎練習,鋼琴學習開始的比較早,一般在3歲就開始接受鋼琴教育。注重歌唱能力的培養,他們的兒童鋼琴教學也是從歌唱性入手,強調歌唱性等音樂因素來帶動基本功的形成。適用的鋼琴教材多具有濃郁的俄羅斯特點。業余鋼琴考評機制主要有三種方式:其一是演奏考試,其二是音樂會,在俄羅斯,學琴的兒童幾乎每個學期都要舉辦一場個人音樂會,其三是音樂比賽。他們的鋼琴教學善于運用討論式教學法,讓學生們通過自主體驗,將學習知識進行探討、分析和總結。
日本:日本的鋼琴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一種美學教育。強調學習策略多元化,注重培養孩子們學習的天性。善于使用鋼琴小組課,比較有名的“yamaha音樂教室”、“鈴木教學法”,都在國際上很有影響力。日本鋼琴考級在報考低級時只需演奏一首,報考高級的,也只需彈奏一首規定曲目和一首自選曲目。最為突出的是考試設自由級,考生可選擇任何曲目,改編或自己創作均可。他們的考評更看重琴童對音樂的理解、綜合能力的應用和素質的提高。
德國:兒童在正式學習鋼琴之前,會先參加早期的音樂訓練班(一般3-4歲開始),以群體小組課的形式,學習節奏、肢體韻律、樂句等音樂知識,以游戲的方式將音樂帶給孩子們。德國人多半只把鋼琴音樂教育作為基礎素質教育的一種手段,自始至終都很注重音樂教育本身的價值,他們的教育尊重學生的音樂自主性,更多的是通過鋼琴這樣一種具體的樂器來感受音樂,而不是學習一門技術。
自上世紀80年代興起鋼琴熱后,近些年,隨著當時的琴童的成長、結婚生子,隨著我國生活水平的提高,隨著多年來中國鋼琴教育、考級的弊端的顯露,中國的鋼琴教育也顯示了新的走向。家長們越來越認識到音樂學習的重要性,但卻越來越傾向于將鋼琴僅僅作為素質教育而非專業發展方向培養。像郎爸那樣執著于子女的鋼琴學習的父母越來越少。在教師的教學中,也漸漸引入了小組課鋼琴教學,在學習中注重兒童歌唱、音樂感知能力的提高。
但是,我們的家長群素質卻有待提高。相對于奧數、英語、國學來說,音樂教育就像是教育界的“非剛需”,家長愿意花錢培養孩子的奧數、英語,這些能夠給孩子帶來立竿見影的分數變化的課程,卻不是很愿意花錢慢慢栽培孩子的音樂感知力。中國的音樂教育具有很強的功利性,有很大一部分是家長自己做的惡。因為要看到結果,就督促孩子考級,因為跟別人攀比,就拔高級別,不管老師的建議,一味的“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部分鋼琴老師也具有功利思想,一年當中,只讓學生練那么幾首考級作品,其他的音樂知識一概不教,結果學生連譜子都不怎么會認。有的家長,把孩子丟給老師,讓孩子好好學習鋼琴,自己卻對音樂毫無感知,不聽不看甚至拒絕,還美其名曰“我不懂”“我小時候沒有機會學,看你現在多幸福”。在這樣的家庭中,學琴是孩子一個人的事,爸爸媽媽只有督促,卻沒有欣賞和共鳴。生活中沒有音樂或是音樂貧乏,卻想讓孩子彈出豐富的音樂感覺,怎么可能?貧瘠的土地怎么可能長出參天大樹?
總之,不需要過早的開始鋼琴技術練習,但倡導更早一些的開始音樂啟蒙,多聽多看,為孩子營造一個充滿音樂的生活環境,不要過分在意技巧,卻更注重音樂的理解和感知,讓音樂的美好滋養孩子的一生,你——一定不會后悔!
推薦指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