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嬌還是抑郁癥。這是個問題。
正趕上這股心理熱潮。十條微博七條在說心理學。一知半解的講,一知半解的聽,抑郁癥被夸大到遍地都是,人人都病態,誰都有壓力。
我自詡為半個心理學專業出來的學生,對于只知皮毛就給自己確病斷癥的行為嗤之以鼻。心理咨詢師不是那么好當的,抑郁癥確診也沒那么容易。這不像是感冒流鼻涕,挨個兒都得過、癥狀也還就那幾種。心理問題的確診有很多需要衡量的度。所以心情就算再不好,腦子里剛想往抑郁這個詞兒走,我就主動的歸結自己為“病嬌”。
作為一個堅強的漢子,是既不會抑郁也不能病嬌的。
我的鐵骨錚錚在歷史里便有證明,有那么句話叫“無欲則剛”。從世界觀人生觀形成關鍵期,大概就是高中大學那段兒日子,我就知道我有個怎樣都回答不出的汪峰問題:“你的夢想是什么。”一片茫然。如果換個問法問喜歡者何,我也沒有對什么是執著的熱愛和期待。擁有的不求獨占,缺乏的也不求得到。我會去做、去負責,會盡力把應做的做好,但卻缺乏那種“欲求不滿”——專業點兒說就是沒有內驅力。可以說這種心態是非常抑郁癥的。但我堅信,我還沒有。當然了,就像一個月總有那么幾天那什么一樣,每年我也總有那么一段日子極“喪”。提不起精神去做事,心情徘徊在特不好想哭和一般不好不爽的狀態。我都不理解我“喪”的根源在何處。不是因為失利、不是因為挫折,也沒有求不得、放不下。看著我周邊因為考試、升學而“喪”的朋友:晚上睡不著、早上醒得早,不相信不認可自己,面對她焦慮的罪魁禍首有很多要去做的卻又深覺無能為力……由此我更加確信我沒有抑郁。因為雖然也有持續性的低落、會夜里睡不著,但是,我早上也醒不來……趕上時間合適一起“喪”的時候我去咨了個詢,想通過別人的喪病原因了解我的是為什么。她眼里有著睡眠障礙造成的血絲,小臉兒蠟黃且凝重:“有太多要做的肯定做不完,我也不敢開始,已經可以預料到了我這回肯定不行。”我無力的勸慰她“你還沒試過怎么就知道會失敗呢?而且就算有失敗又能怎么著呢?”當然我知道我這一問也是廢話,真正陷入抑郁怪圈,這種看似很簡單的“逃脫”思路對他們來說非常艱難。
沉默良久:“這輩子有很多我想要做的事情……我要失敗了……我覺得活著都沒意思。”
我有點嘆息,一直覺得是因為無所求覺得活得沒奔頭才會擁有那么強烈的死亡本能感。可事實告訴我,有那么多的期待和愿望卻也能覺得活得沒意思。同是有厭世情緒,那我會不會也走到抑郁癥的地步?而我擺脫現下的觀點去追求進取的時候是不是又會陷入另一個極端的憂愁?
傳說中很多學習心理的人,最初都為了自治。
但其實我們未必是病人。
搞清人的心理是一件很復雜的事情。就像抑郁癥的發病原因,是綜合心理、生理及社會等多種因素的。所以不論你怎么活著、為什么活著、以何種信念活著都有可能抑郁也都有可能不抑郁。我們在沒發病時可以說“那我盡量看開”,但有時候既有遺傳、環境的必然,又有突如其來的湊巧,真抑郁了“看開”兩個字怎么寫都不再認得。如果真的覺得自己存在持續的情緒低落、意志活動減退、心理難受,嘗試增添適當運動看看是否能有所緩解,同時,尋求心理咨詢師的幫助也是很好的選擇。當然,抑郁癥也不是那么輕易就會得的,大部分我們自以為的抑郁不過是短暫的情緒低谷。放心大膽的追逐夢想面對成功和失敗,放心大膽的“喪”。既不必大化你的不開心、動輒就各種花式抑郁癥了,也沒必要為你的不開心而擔憂為“病嬌”自卑。重要的在于解決情緒和認知的障礙,重新找回自信和好心情。
而對于如我一般的,美其名曰對生活沒有“執念”的,以及已經喪失希望看不到曙光的。雖然怎樣活著都可能會憂郁,且直到現在我也未能真正改變我的擰巴觀點,但世界很大,有山河湖海草木山丘和形形色色的人與事兒。就算帶著悲觀的心也可以用積極的方式,在這或長或短的人生中,慢慢找尋自己的火種。
共勉。
本文正在參與從心,遇見幸福|一次可以朗讀與聽見的心理專題征文,你也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