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永澄老師6月25日的文章《怎么辦,我已經焦慮地什么都做不了了!》(鏈接:mp.weixin.qq.com/s/nrm0Xt-E9RvuaM2Cifi7AA),我終于開始了自己的第一篇學習筆記。今天的主題是分析閱讀,永澄老師以本書序言為例,現身說法,詳細地展示了他是如何進行分析閱讀的。
首先,永澄老師祭出了自己的大招——超級全面的序言思維導圖。導圖上來我就懵逼了,序言我也讀過啊,怎么沒見到有這么多的內容,難道我讀的是假書?答案:認知深度和對原文理解力的不同導致的巨大鴻溝。對于我一知半解的內容,老師深挖了概念,甚至給出了判斷問題的流程圖。一看,果然清楚明白,知識降維做得非常到位。
在隨后的共讀過程中,老師對部分關鍵段落進行了逐字逐句地領讀,對比了大陸版和臺灣版翻譯的不同,對部分翻譯差異巨大的內容進行了解釋,對極重要的概念甚至給出了閱讀延伸的書單。在這個過程中,我再次體會到“慢就是快”這四個字的深刻含義,在知識阻塞的關鍵環節的打通,將在以后帶來突飛猛進般質的飛躍。
在今天的共讀活動之前,我只知道“分析閱讀”的概念,但是對于如何進行分析閱讀的操作,腦中并沒有具體的概念。今天的分享,永澄老師以實例展示了高標準的分析閱讀是如何做的。樹立了標桿,讓小伙伴們知道以極高標準來閱讀書是怎樣的讀法?
老實說,要以老師這樣深度和廣度來讀書,目前的我是做不到的,一是因為存在巨大的認知差異,二是由于媽媽住院需要照顧,實在沒有那么多的時間和精力可以投放。我按照老師RSQC模型思考了一下,決定降低質量Q(Quality)的標準,從目前自己的能力范圍入手,先做到以下幾點:
1、上課之前先預習第二天所講章節(以大陸版為主,臺版和英文版做對照);
2、劃出自己認為的重點概念,不懂的地方用問號標記,共讀過程中著重聽該部分的講解;
3、對當天的共讀活動或者章節內容進行輸出,幕布、腦圖或簡書均可。
切記:慢慢來,持續做,積累勢能,不妄想搞一次吃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