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兒時的文學夢:仰望遙不可及的星辰
大家好,我是維蘭敘,一位來自內蒙古河套地區46歲農村婦女。
在我成長的歲月里,“讀書”和“寫作”對農村女娃娃來說,仿佛是遙不可及的星辰,會做這些事的人,在我眼中都是絕頂聰明的存在。
我常常好奇,他們究竟是如何將平凡的風景化作筆下的詩意,把形形色色的人物刻畫得鮮活生動?這份好奇,驅使我踏上了漫長的尋找之路。
【2】父母支持下的閱讀啟蒙:初嘗文字的魔力
我的父母基本不識字,卻全力支持我們念書。
而我對讀書的熱愛尤為執著,書中的景致、人物、山水、故事,都有著神奇的魔力,一翻開書,我就仿佛置身其中,那種奇妙的感覺難以言表。
十來歲時,我第一次讀《穆斯林葬禮》,書中新月的離世讓男主人公悲痛欲絕,當時的我,心像被揪住般疼痛,淚水止不住地流。
即便多年過去,那段情節依然清晰如昨,文字的力量,竟如此震撼人心!
【3】書海遨游:在不同世界中汲取力量
此后,我一頭扎進書的世界。
從《平凡的世界》里體會普通人的奮斗與堅守,在金庸的武俠江湖中感受豪情壯志;沉浸于瓊瑤筆下蕩氣回腸的愛情,陪兒子共讀沈石溪充滿靈性的動物小說和青少年讀物。
直到遇見李娟的散文集,特別是《遙遠的向日葵地》,她把艱苦的生活寫成詩,將平常小事描繪得妙趣橫生,我瞬間找到了自己鐘愛的寫作風格。
讀《活著》時,福貴布滿荊棘的苦難人生,讓身處美好年代的我都覺得自己所謂的苦不值一提,也讓我更加懂得“活著”的珍貴意義。
【4】晚熟的覺醒:閱讀照亮自我認知之路
然而, 農村相對閉塞的生活環境、身邊人有限的認知視野、家庭教育的不足,加之我天資并不聰穎,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如影隨形地影響著我的成長軌跡。
我似乎是個“晚熟”的人,直到40多歲,才逐漸看清自己。而這一切的覺醒,都要歸功于讀書賦予我的力量與智慧。
46歲的我,渴望成為像作家們那樣充滿智慧的人,于是全身心投入閱讀與寫作,努力向心中的目標靠攏。
【5】現實與困惑:在晚熟中探索生命的答案
但晚熟也讓我在心智、經歷和情感閱歷上有所滯后。
生活中,別人的一句話、一件小事,或是書中的某個情節,都常常讓我感到震驚,仿佛超出了我的認知邊界。
文化程度不高的老公還笑我“傻”,剛成年的兒子說我“太單純、太實在”。
可我就是這樣一個喜歡刨根問底的人,“我是誰?”“我為何會成為這樣的人?”“是什么塑造了現在的我?為什么他們知道的比我多呢?”這些問題時常縈繞在心頭。也正因如此,我對讀書愈發渴望,希望能在書海中驅散心中的疑云。
【6】未來邀約:以文字為舟,共赴成長之約
親愛的朋友,你是否也在某本書中與自己相遇,在某個故事里獲得前行的勇氣?
在這個公眾號里,我愿化作一束微光,分享讀書時震顫心靈的感悟、生活里跌跌撞撞的成長故事,以及那些讓我豁然開朗的人生瞬間。
這里沒有華麗的辭藻,只有一個農村婦女最真實的思考與熱愛。無論你是正迷茫的年輕人,還是在生活中尋找共鳴的同路人,都歡迎你推開這扇門。
讓我們以文字為舟,在思想的海洋里彼此陪伴,一起穿越困惑,擁抱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