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里坐在我不遠處的兩位媽媽不亦樂乎的聊著閨蜜話題,其中一位媽媽懷中有一個兩歲多的幼兒。孩子天生喜歡受到關注,媽媽對他的不理不會顯然讓她坐不住了,一直在叫著“媽媽,媽媽。”媽媽們繼續聊著天,孩子依舊不停的在呼叫媽媽。
這時,緊挨著她們坐的老阿姨拍一拍孩子說:“媽媽在和阿姨說事呢,隨意打斷別人的話,不禮貌哦。”緊接著轉頭對孩子媽媽說:“你孩子一直叫媽媽,你怎么不回答呢?不能只顧著聊天,要回應孩子。公眾場合這么大聲叫喊,這也不禮貌,你們做家長的要教好孩子。別以后讓人家說你的孩子沒教養。”
“沒教養”三字顯然讓孩子媽媽略有尷尬。
記得上大學時老師說過:“讓人說你沒教養,那是扇你父母最大的一記耳光。”那時候就想“教養”一詞承載的分量太重了。
雖說禮貌與否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教養,但從一定角度上它確實是一個人教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觀察生活,也能發現那些講文明、懂禮貌的孩子確實要比那些不懂禮貌的孩子受到更多人的歡迎,收到更多的贊美。
所以,顯然大家都喜歡講文明懂禮貌的孩子。對粗魯,不遵守社會規則,無禮貌意識的孩子通常抱以不欣賞的態度。
說到這,不得不提個小故事。13年我在早教中心工作時,我們中心的一位老師對她兒子(小鬧鐘)的禮貌教育令我記憶深刻。
記得那天我們幾個老師在前臺的家長接待處商量一個活動方案,那時候的小鬧鐘差不多2周四個月左右。小小的人兒站在我們的身邊,誰都沒有想到可能是需要我們的幫忙。
站了一會兒,小鬧鐘拉了拉靠他最近那位老師的衣角,并沒有說話。但是這一行為還是引起了老師的注意,但當時討論得激烈,那位老師只是對他微笑了下,并未作出其他的回應。
又過了一會,小鬧鐘又先是拉了拉那位老師的衣角,同時并說出這樣一句話:“不好意思,打擾一下。”可能是怕我們沒有聽到,只見他在說的同時并將頭探到老師的面前,這次終于成功的吸引了老師們的注意。
說完后他站在原地等待我們的回應,店長問他:“小鬧鐘,有什么事嗎?”他回應:“不好意思,我想喝水。請幫忙下。”
老師給他拿了水杯后,小鬧鐘雙手接過杯子后對我們的老師說了句:“謝謝你。”
在場的老師都對這個小人兒豎起大拇指,不少老師發出了:“這孩子真有禮貌啊”的贊美。
第二天和小鬧鐘媽媽一起吃午飯時,我們提起這件事。通過聊天才得知,小鬧鐘媽媽平常就很注重引導孩子禮貌禮儀問題,有意識的去引導小鬧鐘的禮貌行為。
所以,小鬧鐘媽媽并不只是在言語上教小鬧鐘該怎么做,也從自身做起,一有適合的場合就以身示范,為小鬧鐘做了好榜樣。而且全家人也有個好習慣,常把“謝謝”掛嘴邊。
就這樣小鬧鐘在無形中就學會了技能,可見家長的“身正為范”的榜樣作用有多么的重要。
常會聽到家長們存在這樣的苦惱,不知道該怎么樣做才能培養出一個懂禮貌的孩子。
結合小鬧鐘的案例,我總結了以下幾點建議供家長們參考:
1.注重生活細節的禮貌習慣,創造機會學習使用禮貌用語
父母教導孩子學習禮儀禮貌,需要關注日常生活中的細微小細節,家人的一言一行都會成為孩子學習的榜樣。如讓孩子幫忙拿水杯時,可以說:“請寶寶幫我拿下杯子,謝謝你”;當寶寶說:“謝謝時”,回應寶寶:“不客氣。”將禮貌意識融入到生活細節中,這樣孩子就能在無形中快速掌握。
2.學會傾聽,不輕易打斷他人言談
學會傾聽也是一個人重要品質的一方面,日常中要有意識讓孩子認識到,隨意打斷別人說話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
3.教會孩子禮貌技能,并適時進行實踐演練
比如看到家人正在做事、談話的時候,如果寶寶需要發言,家長應及時教導孩子要有禮貌的引起別人的注意力,就像案例中的小鬧鐘那樣“拉衣角”、“探頭”、說“不好意思,打擾一下”等方式先引起他人關注。然后等待,得到回應后再表達自己的言語。
圖片發自簡書App
4.借助禮貌用語兒歌,潛移默化的影響
?家長們可以找些有關禮貌的兒歌,平常和寶寶一起打趣朗讀, 如《禮貌歌》
小朋友,講禮貌,見老師,問聲早,見同伴,問聲好,
告別時,說再見,向人家,借東西,說一聲,謝謝你。
踩了人,多著急,快快說,對不起,碰了我,不生氣,
輕輕說,沒關系,小朋友,要友好,不要做,小霸王。
小伙伴,手拉手,你我他,好朋友。
禮貌行為規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形成的,要靠平時不斷的有意識教導、練習和強化。所以父母們要經常為孩子提供“學習情境”,讓孩子不斷的練習、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