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在HY的一切。
這個月終于鼓起勇氣提辭職了,距離上一份工作的離職已過了8個月。
不巧的是,部門小組組長也一起辭職了。昨天很開心的聚集在一起吃了最后的晚餐。我們一起聊人生,聊那段和大家一起奮斗的歲月,一個完整的團隊因此好像也變得不完整了,在此之前總有同事“來來去去”。細數下來,似乎真的換了一個又一個人……
記得剛來HY之時第一認識的“隊友”是大軍、大鵬和陽哥。人與人之間好像真的有種這個世界上沒有什么事是永垂不朽,更不會經久不衰。
“地心引力”,即使陌生人也能變得自來熟。雖然后來我們都不在一個項目,但大軍的開朗、大鵬的無厘頭和陽哥如大哥哥親切而常有聯系。
我不喜歡辭職,因為辭職又代表一個新的開始,昨天在飯桌上的時候我就在想,人的這一生真的會認識很多人……然后你會和很多熟悉的人分離,不知再見又是猴年馬月。
2>你以為的畢業就真的是畢業嗎?。
學生時代最不喜歡的就是畢業,畢業意味著要與所有朋友道別。小初高中畢業時總會想我們大家都是一個省市的人,我們的故鄉都在一個地方,也許總會有再見的時候吧。直到大學畢業之時我才發現,大學的同學都來自五湖四海,我們在同一個學校生活了幾年,然后再回到各自的家鄉或是想去的城市。
后來我才發現,其實在同一個家鄉也不一定會有再見面的時候,更何況還是五湖四海。
3>你有沒有發現你的一生中會有很多朋友,但是再見面的機會只有6%的概率。
畢業進入社會后來到上海,不管是朋友、同事、亦或是其它情況認識的人,都來自全國各地,你認識的人從此也會再也不見,這個世界其實很大很大。
4>你有沒有擔心過自己將來會失業?。
我大學的專業是財務管理,但是畢業后從事了一份與本專業不同的互聯網行業。有資料表明我國互聯網用戶12.47億,未來10-20年中國互聯網營銷人才缺口高達500萬,與此同時,互聯網的年輕化現象更顯優勢,
我時常在想,或許不久的將來我們都會面臨失業,面對永遠有比我們年輕走入社會的人進入這一行,我開始莫名的想到很遠很遠。
“也許到40歲了也不敢再去搞什么互聯網了吧,到時回家開個小店反正能養活自己不會餓死。”SH如是說。
5>在最好的年紀做最好的夢去最想去的地方。
大軍說下一步他可能會去廣州,去年在上海認識的朋友也在今年年初去了深圳。瞬間感覺到了年輕的魅力。
很小的時候喜歡看武俠劇,覺得一個人流浪在江湖各地闖蕩的樣子很酷,于是萌發一個想法:去一個城市邊工作邊賺錢,玩夠了過幾個月辭職再去一個城市邊工作邊賺錢,這樣就能獨立自主,工作的同時又能走遍祖國山川大地,真不矢為一個好想法。
但長大后并沒有真的去做,想法和現實還是有差距。
我佩服那些走南闖北的人,同是漂泊,他們確有勇氣去很多他們沒去過的地方生活,他們都說喜歡流浪的感覺。
韓寒的《后會無期》中少年告別少年時代的最后一次旅行,一路從東到西,遇到很多人,都是“后會無期”,包括兩個少年最終也失散了。
導演在關于人生道理的金句和段子中有些迷失,不過幸好,他保住了很重要的一樣東西,那便是“情懷”。
情懷是種無比虛妄的東西,它只能被滲透而不能被灌輸,只能被意會,而不可被言傳。出發前浩漢說過,多年后回到故鄉,發現一切都跟想象的不同,路是那么窄,樹是那么矮,房子是那般的破敗,想必漂泊在外多年后回到故鄉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感慨。故鄉的一切都變了,唯一沒變的,便是它永遠是自己的故鄉,是無論走了有多么遙遠,都永遠眷念牽掛著的地方……
這樣的眷念,是一種情懷……
人生啊,永遠不要追究那些匆匆而來的人到底又匆匆地去了哪里,他們只是你人生中的一個過客,帶不走、留不下,便不要駐足,互相道別,各自安好……
希望我們永遠年輕在最好的年紀去最想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