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朋友感嘆,是,大家都反感加班文化。
可是,面試時敢提嗎?
我說敢啊,有何不敢。
“加班”和加班文化,是兩回事兒,
“加班”本來就是一個不可持續的狀態,它只能被當做“非常態”。
加班加成文化的公司,
不值一去。
是的,我現在很有底氣地這么說:
我不愿意加班,除非必要,
我不加班。
如果貴組織加班加成了文化、加成了習慣……
We need the change。
不然包括你我在內大家遲早都變傻逼,
別怪我沒提醒你。
02
我曾是個“加班狂魔”。
在大城市,加班是我們避不開的話題。
還記得去年,當時一好朋友抱怨說最近一周天天7點才能收尾,下班得7點半了。
我:哈?(黑人問號臉)
我:這也叫加班?我10點走算早的,不到凌晨2點,已經很對得起自己的身體了…
快看我驕傲臉!我多盡忠又盡職!
為什么那時,我加班加的習以為常呢?
如果你問那時的我,我一定一臉堅定地說,因為有效啊!
起碼當時我自己覺得,加班特別有效。
起碼當時我自己覺得,加班帶給我、帶給團隊的收益,特別多。
剛畢業時,我在一家中小學教育公司做網絡推廣,
先是負責內容方面,文案寫完了,看設計那邊忙不過來,于是就自告奮勇承擔了周刊的策劃工作。
從定位、寫稿、編輯、排版到校對,全盤接手;
寒暑假等咨詢高峰時,掛著客服,于是下午的時間經常被時不時的叮咚打擾,被切割的很碎,于是用加班的時間來補救。
第二份工作是在一家To B的呼叫中心軟件公司,做銷售支持。
先是負責整理銷售給客戶外發的資料。順帶著出些活動策劃案、新聞稿什么的。
上手之后覺得沒挑戰了啊!就開始各種問隊友、問領導,咱家銷售需要些什么?
然后就打開新世界的大門了,于是又開始小宇宙爆發了:
把技術那邊拿來的鬼都看不懂的產品文檔,改成電話里能說明白的大白話。
采訪優秀員工,為他們寫人物通訊稿、剪輯視頻,還從無到有地折騰出了一本內刊。
組織團隊活動,盡心準備頒獎典禮,陪同銷售外訪…
簡單說就是把突發奇想的任務落實,然后把它們變成日常任務,然后又去挑戰突發奇想直到積了一堆一堆的活兒…
一開始挺興奮的,后來快把自己累壞了。
03
為什么我加班加的這么自覺?
因為我覺得“應該”……
我父母都是造價工程師,從小,我特別習慣他們經常出差、經常加班到后半夜。
也潛移默化地認同了他們口中的“好員工”的行事方式:
加班。
在幼小的我的眼里,
沒日沒夜的加班=能夠完成更多任務=獲得更多機會=更多錢。
是的,起碼在當時的造價行業,是這樣。(現在連造價也不這樣了,我媽說軟件代替了大部分計算工作,“數都自動出的還比人算準確,懂行業+高情商比死坐在那里強。”)
當時,一個項目需要計算的總量是固定的,人員是固定的,人員能力也基本固定,
所以,要壓縮總時間,怎么辦?
有項目時大家加加班吧,是學習的好機會呢,做完了大家分錢呀;
沒項目時你上午不來或者中午回家一去不復返也都行嘛。
所以在印象里,父母在抱怨工作太忙時,卻好像是有掩藏不住的得意和喜悅;而父母抱怨最近閑(xiao)得(yi)發(bu)慌(hao)時,才氣氛莫名緊張。
所以我一直也很有怕閑著的危機感,把加班當作學習+漲薪的機會。
確實是,從技能學習和薪資上漲幅度來看,“加班”這個行為,也沒讓我失望。
所以你覺得,
我想炫耀我是被加班成就的正面例子?
才不是!
我一直覺得我各種眉毛胡子一把抓,老大想起什么我就能做出什么,學習力爆表—也許除了財務范疇吧——就沒有我不能搞定的,我是不是很厲害!
可是,現在這個社會!
哪里還會有個工作,處處都是“固定”的條件?
所有的條件都是變量,工作特么的越做越做不完啊!
作為一個人而不是一個機器,沖刺狀態,是不可能持久的啊!
如果一直強迫自己面對高強度的工作,一直需要每天在腦子里構想很多內容,不斷在任務之間切換,同時還要擔心完不成今日的任務,高壓力和擔憂同時作用……
工作效率會降低。
而當自己都覺得工作效率嚴重降低時,心態會更焦急、也需要更多的時間,才能勉力勉力承擔之前不管不顧接下來的工作量。
拼到力竭后,需要休息時,加班時積累的焦慮、煩躁、低落、沮喪和疲憊…怎么辦!
要瘋的!
還好,因為見識過我樂觀洋溢不知疲倦的勁兒,所以在我疲憊到一定程度,大家都看得出來時,領導和隊友們都很包容我,
——覺得我“只是這段時間狀態不太好”。
感謝他們的耐心和體諒,
感謝他們愿意等我“滿血復活”。
我也就這么一路沖刺一段兒喘息一段兒,有得有失地過來了。
04
后來,我到了一個創業團隊。
工作節奏更是沒譜了,因為有太多事情在那里了。
運營兼文案兼設計兼產品兼推廣兼講師兼PR……
當時我的工作節奏是這樣:
這么多坑,累死我算了,我哪里填的完啊。
這時,老大招了一個很優秀的同齡人來幫助團隊。
某985學的經管,有過幾年外企的總助經驗。
給她的Title是“戰略執行”。
我第一反應這啥玩意?
她剛入職時,我還嫌她列的甘特圖(條狀圖,顯示進度,和各項目關系隨著時間進展的情況)看上去又死板又麻煩。
還跟她在我們老大的朋友圈下互懟過,我說姐姐,你根本不知道我們事情有多雜!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
而過了一段時間,我才明白她的工作價值何在:
結果導向,不等于完不成的時候硬懟時間,
好的結果,是由正確的步驟和節奏的安排累積出來的,
不是風風火火闖九州的激情就夠的。確定方向、統一并核對各方目標、分配任務、留出容錯容災的空間、保持協作配合、步調一致、體察隊友、鼓勵團隊、階段性成果驗收、收集反饋與調整、獎優罰弱……
是管理者必備的技能。
完成任務要講方法,
不是老大一說我們需要做什么做什么,立馬回答好的!明后天給!
然后任務越積越多越積越多越積越多,然后有幾件我忘了,領導看在我都做了那么多的份上基本上也就忍了從來不會說我啥。
或者,領導也忘了;
也不是憑我個人的經驗和學習能力悶頭做,
也不管他人是不是理解、是不是一人一種做法、
我和他的工作是否有交叉、有空白處或是互不統一等等。
反正如果需要交接給我的,我順手就給改成“我覺得合適”的;
我交付出去的,也談不上規范,因為我特么根本不知道啥是規范啊。
之前,我只知道在上級布置的工作范圍內,給我的時間不夠用,那就……加班。
給我部門的時間不太夠用,那就……
用年輕人多學一點有好處啦這種理由、用又歉疚又鼓勵的賣萌、用身先士卒的賣慘、用好吃的收買伙伴們……
陪我加班。
現在想想真對不起他們啊,
可是,當時的我沒辦法。
這就是“路徑依賴”。
當我只會加法的時候,你問我6個4相加等于幾?
我也只會掰手指算4+4+4+4+4+4,然后不是很確定地回答,24?
而一個會乘法的人,卻可以脫口而出。
就像我一直用加班解決問題,累壞了的時候還蠻自我感動的。
直到遇到了個“會”管理,覺得“按部就班 偶爾加班”才理所應當的人,
才發現天天加班是自己蠢啊。
很多事情不用加班,或者說,很多事情不是全員加班可以解決的。
“無休無止的忙碌是管理無能的表現,或者真的無能,或者劃不好優先級。”
我才發現我無論是做團隊管理,還是對于自己的時間管理,都被這句話劈面命中。
才發現我之前所做的工作中,有一多半,是否做、是否需要馬上做,關系似乎不大;
才發現如果當時我能把控并減少浪費,就能集中注意力和創造力,用更好的狀態,去面對那些更重要的任務;
才發現我覺得加班的“有效”,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有效;
才發現我覺得加班有效,只是在一個小范圍里的、深井之蛙般的有效,一完不成任務先覺得要加班了,而不是看看有什么活兒不需要現在做,會被真正懂得高效率的團隊一路碾壓過去的。
讓我靜靜。
我好像知道錯了。
05
之前我覺得某些任務沒搞定都是我的問題。
是因為我能力不夠。
如果我多學一些,如果我的“能力”,不論是工作技能,還是管理能力再強一些,我明明可以做得更好的。
在這種心態的驅使下,加班是可以做成一些,可以學到一些,
可以進步的比同儕快一些些,
這些我都不否認。
但是問題在于,加班是不可持續的。為什么呢?
后來去學了心理學,我才明白。
“拼盡全力”,不是一個可持續的狀態。
如果習慣以加班解決問題,從長遠來看,對個人和團隊,都是損耗大于收益的。
就像跑馬拉松,一開始就拼盡全力,可能5公里就歇了,后面37公里別想完成了。
這個道理這么簡單,但我卻忽略了。
因為我們是人類,我們面對相對長期的疲勞和壓力的本能、那些不受意志力控制的反應和感受,是共通的。
就算你想把自己當做一個效率很高的機器,你的身體和頭腦,也必然有它的極限工作狀態和最優工作狀態。
我們不可能要求自己的身體(特別是大腦神經系統)長期保持極限的高效工作狀態。
持久的高強度的壓力造成的后果,會擾亂我們的認知能力。
會使我們的注意力集中困難、心不在焉、擔憂和焦慮,于是更難以執行復雜的認知任務。
這類壓力的機制是通過大腦中的杏仁核和自主神經系統作用的,也就是說,觸發因素是難以具體化描述的,它是人腦內在演化上最古老的一些區域,基于神經系統的工作情況給出的決策反應。
整個決策過程不進入意識層,不受我們的“毅力”控制。
一直處于高強度的壓力下,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就會進入這樣的疲憊狀態。
如果發展到我們能知覺到的癥狀出現時——比如認知能力開始下降,即使工作的強度不得不隨時降低,也會導致很大的壓力感和疲倦感。
這時,我們常常將這類感受要么歸結于外部環境,比如不適應這份工作,不愛學習這方面的知識;
要么歸咎于自己,覺得再堅持堅持是好的,堅持不下去是糟糕的,于是自信心受打擊,自我評價越發糟糕;
而錯誤的歸因,又給大腦神經系統造成更大的壓力,形成惡性循環。
惡性循環后,以為撂挑子、休息一段時間就可以恢復嗎?
不一定。
長期高水平的疲勞,會導致大腦神經系統的修復功能異常,特別是血腦屏障滲透性的改變,很有可能會產生器質性的結構和功能損傷,誘發包括抑郁癥等難以治愈或無法“完全治愈”的神經系統疾病。
暫沒出現功能損傷算你走運,但若一直一直這樣挑戰極限?
那就不好說了。
人類的神經系統,在目前的醫療條件下,是一旦損壞就永不能修復到從前的水平了。
以這種觀點來看,神經系統是一種極為珍貴的耗材。
只工作不玩耍,聰明孩子會變傻。
這很科學。
而長期加班,不僅是摧殘自己的身心健康,對團隊也會有傷害。
所以現在如果聽說哪家是全員普遍長期加班的組織,我一直很想了解問題出現在哪里,勸勸他們。
要說項目上線前996沖刺1個月半個月的,那很好理解,
但若加班都能加成文化…
我就想知道為啥!
因為目標不梳理?
節奏不控制?
已經是一片紅海利潤太低雇不起人?
老板摳門不補充隊友?
工作強度不可持續,團隊一直超負荷運轉,人的狀態會慢慢不對,人心就散了啊。
“沖刺”狀態,是不可持續的。
如果加班都能加成一種文化了,這一幫人都傻了。
要么早傻了,要么遲早會傻的。
而如果是你樂于加班,
給你1個月的任務,你3天就搞定,還覺得自己萌萌噠,我愿意為組織奉獻我全部的精力不行么?
最好不要。
有個拼命三郎,就算排除對其他人的影響,
對組織也不一定是件好事。
劃重點:一個公司是由集體的力量造就的,員工如果不能成為這個集體中值得信賴的力量,那么無論他的個人能力有多強,對于公司來說都是沒有價值的。
再舉個我自己的例子:
我的吉他老師給我上的第一節課,學彈奏音階。
挺簡單的。我一聽就“明白”了。
于是磕磕絆絆地彈了一組1234 567 i i 7654 321 。
老師想了想,應該是在考慮怎么說才能糾正我的不良習慣,然后皺眉道:
你一定是個急性子。
你看你怎么彈的?
以為自己會了,就越彈越快、越彈越快、越彈越快,
直到自己跟不上,然后就卡了,或者發出崩登崩登的不和諧音了,
是不是?
他繼續說,
初學者可以慢一點兒,但節奏要穩當。
學音樂,節奏感是很重要的。
無論你水平高低,好與不好,節奏感都很重要。
一首曲子慢有慢的舒緩,快有快的明快,
但節奏若不穩當,太難聽!
尤其是,如果組樂隊,你技術不好沒關系,咱彈簡單的,不玩花哨的裝飾音,或者不把你放在需要很高技巧的位置。
可你連節奏都不穩,怎么跟人配合?
劃重點:連節奏都不穩,怎么跟人配合??
06
“你要掛了快歇歇吧”的反饋,源于我們神經系統對危險的感知。
就像上文說的,它的觸發因素難以量化描述,但是它們通常源于一些導致“不安全感”的因素。
為了避免不必要的觸發這種反饋,我們必須保持“舒適”感和“平衡”感:
工作環境的舒適——在職場上,能夠做好本職工作,不需要討好誰、畏懼誰;
家庭環境的舒適——回家后不需要再“扮演”,家庭不能比在工作中更讓自己感到倦怠;
好的身體素質——節制飲食、運動健身、時間足夠深度足夠的睡眠;
確定的目標——不好高騖遠的、和現狀相統一的、能時不時達成,時不時帶來愉悅感的;
勞累時能轉做不同的事情——與先前的事情要有認知上的明顯差異才能達到休息的目的,比如腦力耗竭時,去玩繪畫、手工、樂器、園藝、戶外活動等。
張弛有度,特別重要。
對員工和對團隊同樣重要。
如果你的雇主不這么覺得,
他錯了。
如果他非要把加班文化和XX大廠的成就扯到一起……
難道說因為他長得更像外星人,他就能更容易地取代馬云嗎?
不是這個道理吧。
“加班文化”和“成功”是兩回事,是A導致B、B導致A、C導致A和B、A和B互為因果、還是小樣本引起的巧合……
從頭給他上節邏輯課吧。
07
這個世界值得一做的事業有千千萬種。
就像是奉行加班文化,希望員工在工作中耗竭全部精力的企業主,
有些是強調奉獻,以加班為榮、以顧及個人利益為恥的小氣鬼;
也有加班玩命,大秤分金,玩廢了把人一扔,終成一方霸業的梟雄。
可是,回到最根本的問題,
在一個預期你積極加班、預期你在工作中耗竭掉全部精力、預期阻斷你全部可能性的組織,值不值得加入?
——我覺得不值。
殘酷的是,即使你覺得值得,讓自己陷入因為被過度使用、健康等等原因,而使自己的認知能力逐漸受損;
因技術進步,你已有的知識技能逐漸貶值;
你,其實是在逐漸地喪失“使用價值”呢。
你以為你的薪資隨著資歷提升理所當然嗎?
在老板心里,你卻是和固定資產一樣,年年計著損耗呢。
到了年限,你就真的“被報廢”了。
即使在需要加班趕工時,
也要記得,加班是不可持續的。
加班不過是沒辦法時的辦法,
不要對加班形成路徑依賴。
如果一個組織不去尋找真正的癥結,不試圖把各項資源,尤其是人力資源,
調整到“最優使用狀態”,
而是任由員工們在“極限”與“耗竭”之間搖擺,讓每個人都忙忙碌碌拆東墻補西墻式填坑救火,
做出的事兒吧雖然勉強能看但每個人都不咋開心是怎么回事……
如果你在基層,你可以做的是,用腳投票,離開它。
如果你已經站在了“中層”或以上的level,承擔了部分“決策”職能,那么,改變它。
假設組織給你100個單位的資源,你和領導商定5項任務都需要做,于是你各投入20單位資源。再然后,當你發現某項目預估資源不足,需要全情投入耗費自己和團隊才能填坑,還不一定填的上時,這時,要么撂下某幾項,“拆東墻補西墻”,要么申請更多資源——無論哪種,都會對組織的資源造成極大的浪費。
而遇到事情,先排列優先級,確定1~2項最重要的,先對1~2項各投入30單位資源,根據進度,隨時補足或撤出,而且,隨著前面項目的推進,自然而然地彰顯了你的能力,于是你調用組織內外部資源的過程,會因為被信任而變得更加容易,你們的資源于是越用越多,工作才會走上良性循環之路。
對了,之前加班特別多的那家創業公司,確實讓我們個人能力飛速成長,但這個公司沒一年就黃了。原因為何?廣撒網,到處踩坑試錯;CEO判斷力太差了,還成天忙著跟投資人吹牛不怎么管公司,于是太明顯的坑也去踩。
(決策者時間精力全懟到公司是必須的,因為做決策需要收集大量的信息,信息越多,戰略才會越精準;但管理者和執行者一定要排任務優先級,資源投入得越專注,對戰略的執行才會越到位。)
其實這篇文章,我寫起來總是有點猶猶豫豫,也字斟句酌了很多次。
我怎么能說我反感加班呢?客觀的說,我其實是被“肯加班”成就的。
如果不是因為加班,我不會接觸到每個組織的方方面面。
也不會在從來不給領導倒水擦桌子拿外賣(忙起來領導給我倒水擦桌子還差不多…)、說話又直、脾氣又沖,經常作死、因為多做肯定也多錯嘛,做出種種被當做“高情商反例”的情況下,卻總能得到團隊的信任。
也不會總是被用的這么野,比如上一份工作,簡歷遞過去的明明是互聯網的運營經理,被傳統企業的老板理解成“企業運作與經營”的經理人,
一樣面試不露怯、入職能站直。
但,就像你辛辛苦苦地在迷宮里穿行,搜尋晉升需要的技能和寶藏,
當你好容易爬到了六、七層,
氣喘勻了才發現,握草,原來這棟樓的1-10樓是有電梯的!
雖然,你并沒有那個運氣在一樓就找到電梯,一開始就被帶往電梯入口的人是少數。
如果你在迷宮里拼命奔跑,確實也能增加走出迷宮的幾率,
但,也有些人在使用更優的路徑,穩扎穩打,最短路徑就遍歷了每一層的資源和寶藏。
而這樣的路徑,才能夠保護你的大腦和你身邊人的大腦、你的資源和組織的資源,避免它們耗散在“低效”上。
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