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做一名拾荒者》:“拾荒可以呼吸新鮮的空氣,又可以大街小巷的游走玩耍,一面工作一面游戲……”。
像往常一樣,騎車拐進小區,繞著草坪內的小路前進,沿路零星散落著的落葉,在一片濃綠的盛夏中,竟是別有一番韻味,讓人一眼就喜歡上。今兒回的早,所以趕緊下車撿了些,捧回家。
將滿心歡喜的落葉干枝們安置好,晚餐也跟著有著落了,是最近剛記下的菜譜“意大利水餃”,因為感覺他們有著一樣溫情的氣質。
要說“水餃”真是個厲害角色,全球通吃。不僅是咱中國人的驕傲,在歐洲,意大利餃子也是久負盛名。隔著風土、文化的差異,雖然餃子樣式、制作手法、餡料都有很大的差異,卻都能在各自的國度讓家庭傳統延續下去,展現獨特的風情,實屬不易。
作為地道的南方人,小時候吃餃子對于我們來說就是過大年,基本是只有過年或者辦宴席的時候會有這道菜,往往一上桌就被一搶而空,所以小孩兒們嘴饞不夠,就會跑到廚房問大人們要,因為料到廚頭會有一些裝不下的剩餃。
現在物質豐裕了,在大城市南北飲食差異也沒以前那么有距離感,吃餃子也平常起來,街邊兒的東北餃子館也是只多不少的,周末朋友家人聚在一起包餃子倒更多是為了樂趣。
今兒趁著高興,要倒騰的餃子做起來倒是一點不復雜,因為意大利餃子歸類于意面,所以這款意大利餃子是不帶餡兒的。
方子從紀錄片《貪嘴意大利》(《Two?Greedy?Italians》)得來,兩位萌大爺,回到闊別50年的祖國,拌著嘴兒,干著杯兒,將一幕幕童年記憶和一道道美食栩栩道來,灑脫質樸,卻是濃情脈脈。
意式餃子的主料,大多是離不開奶酪。不過我的廚房里基本都是中式食材,所以我把方子改動了。原方子是面粉、雞蛋黃加奶酪,醬汁由番茄、奶酪、肉蔻調制。改后的是面粉、玉米粉加全雞蛋,醬汁配洋蔥、番茄、大蔥翻炒。
做法基本保持一致,把主材混合均勻,揉成面團,大廚的做法是取4個蛋黃替代水,因為我不想一餐吃太多雞蛋,所以改為全蛋配少許水和面。成團后,把面團均分,滾圓搓成棍狀,然后用刀切成1cm左右厚片,餃子就成型了,意大利版簡易水餃。
烹煮和我們中式餃子沒什么分別,成型的餃子放進開水里,煮至上浮即可。煮餃子的同時,可以把醬汁的料切好,混合翻炒,直至番茄出汁,如果喜歡濃郁的口感,可以再添加番茄醬,或是其他香料,比如香菜、胡椒、辣椒等等,根據個人喜好。
最后,把瀝過水的餃子放進煮好的醬汁里,翻炒1分鐘就可以出鍋了。
就著月色,搬來小板凳趁熱吃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