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媽媽最近特別頭疼。尤其是下班面對小小拆了一地的玩具,更是焦頭爛額。
小小今年四歲半,正好上幼兒園中班。小小媽媽看書上很多育兒專家說多動手,動腦不僅可以開發孩子的智力,更有利于孩子創造力的培養和發展。于是,小小媽媽給小小買了很多很多玩具。有益智玩具,積木玩具,拼圖玩具,游戲玩具……
玩具剛買回來時,小小表現的很興奮,玩的不亦樂乎。可沒玩幾天,小小就把玩具扔在了一邊,有些玩具嶄新的像從來沒玩過一樣。倒是爸爸陪她做的那些手工小玩偶,用雪糕棍做的筆筒,用汽水瓶蓋做的風鈴,用飲料瓶做的飛機等卻讓小小愛不釋手。尤其是飲料瓶做的飛機,小小有事沒事就拿在手里玩。
漂亮美觀,價格昂貴的玩具孩子不喜歡,卻偏偏愛那些廢品做的玩具,小小媽媽心里五味陳雜,疑惑不解。
玩本就是孩子的天性。可為什么不同的玩具孩子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態度呢?
很多家長都覺得給孩子買一些適合的玩具,不僅可以讓孩子開心快樂,體會玩的樂趣。還可以讓孩子在“玩”的過程中發展自己的各種能力。這是一舉兩得的好事。
玩具玩具,從字面來解讀就是具體的玩耍工具。誠然每一件玩具都蘊藏著設計師的智慧開發者的結晶,但是很多家長都忽略了,所有高級或低級的玩具無不是由開發者設計出來的,它的每一個造型,每一個零件,都是事先設計好的程序,即使拿到孩子手里玩,也不過是在一個已經設計好的游戲規則里重復一系列機械的動作和流程。
初玩時,尚有新鮮感,知道流程了,懂得規則了,這個游戲也就沒有最初的吸引力了。
而小小和爸爸做的玩具,在制作的過程中小小通過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設計,重新把它組裝起來,她用自己的創造力賦予了這個玩具新的生命。
二
兒童其實具有天生的創造性。因為孩子的想象力是無窮的,只要把自己想象的東西付諸于行動,就能創造無限的可能。
小小媽媽說了這樣一件事。
有一次她單位加班,做晚飯的任務就落在了小小奶奶的肩上。小小奶奶有白內障,視力不是很好。那天晚上小小奶奶做飯時錯把味精當成了鹽放進菜里,一盤美味的魚香肉絲只好被倒掉了。大家坐在一起吃飯時小小奶奶很抱歉的說了這件事。小小聽的很認真。
吃完飯大人們該看電視看電視,該洗漱洗漱,小小卻跑到廚房去找出了調料盒。正像奶奶說的那樣,調料盒有三個格子,辣椒,鹽,味精。鹽和味精挨在一起,它們都是白色,不仔細看真分不清哪個是鹽哪個是味精。
小小拿出自己的書包,她有一包《熊出沒》的貼畫。小小撕下光頭強的貼畫,她說光頭強最愛吃辣椒,辣椒紅紅的,所以給辣椒格子貼上光頭強。她又撕下熊大的貼畫貼在味精上,說熊大最喜歡吃東西,不管吃什么都覺得香香的,所以味精格子貼熊大。最后她撕下吉吉的貼畫貼在鹽格子上,小小說吉吉國王最喜歡跳在樹上,它被咸到了就會跳起來,跳到樹上去。
小小對奶奶說“有了它們,奶奶以后再也不會看錯了!”
生活里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是沒有限制的。而這種創造力不僅可以讓孩子開動腦筋想辦法,還可以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價值。
父母及時發現和保護孩子最原始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勢必會更加助長孩子創造力和想象力的持續發展。讓他一生都體會到創造的快樂。
父母作為孩子生命中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創造力的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三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和創造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創造力幾乎概括了這個世界的一切,它推動技術的進步,它甚至是知識的源泉。
據教育進展國際評估組織對世界21個國家的調查顯示,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排名第一,而創造能力排名倒數第五,想象力排名倒數第一。
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了創造力對孩子的重要性,開始有意識的去保護孩子最原始的創造性和想象力。但是仍有一部分家長對孩子創造力缺乏了解,在生活或學習中或多或少的干預阻擾孩子創造性的發展。
兒童的創造性來源于思維,《愛和自由》里張瑞雪老師指出:思維的過程是對思維對象的組織過程,這個組織及其結果構成“知識”。
那么這個思維的對象從哪里來的?從他由現實引起的記憶中來。記憶中的對象又從何而來?據研究,對兒童來說,直接從感覺知識中來。
蒙特梭利說:“引導孩子從感覺走向概念——從具體抽象、到概念之間的關系。”這個過程被她稱為智力教育,也就是創造力教育。這完全是一種自我教育,它必須在不停的、自發性的活動中進行。
正如小小和爸爸一起做玩偶玩具,做這件事情完全是小小自發自愿的,在做的過程中,她的思維讓她記憶起現實生活中見過的好玩的東西,然后她利用自己的想象力把原有的東西拆開,打亂,再重新組裝起來,成為自己的作品。
這個作品是她從感覺走向概念的過程。把想象力付諸于現實,是獨特的,與眾不同的,獨一無二的,不可復制的。
心理學界都有一個共識:個性跟創造力是畫等號的。而真正有個性的人是指在思維上,在整個生存狀態上跟別人不一樣。
世界上為什么優秀的,杰出的人少,而平庸的,普通的人多呢?就是因為我們沒有自己的思想和個性,我們隨大眾,隨大流。
四
所有人都知道愛因斯坦,也都承認他有著超人的智力。甚至他的大腦頭骨至今還被一些科學家們保存著研究。人們都想知道他的大腦結構是不是和普通人不同。但到目前為止,并沒有人發現它和普通人有什么本質上的不同。
真正的差別究竟在哪兒呢?他的童年!了解過愛因斯坦的人都知道,愛因斯坦小時候并不活潑,三歲多還不會講話,父母很擔心他是啞巴,帶他去給醫生檢查。周圍的人們,老師說他是個怪胎,認為他弱智,沒出息。愛因斯坦家的住房周圍有花園,里面有各種各樣的花。愛因斯坦經常一個人蹲在花園里看花開花落,看小螞蟻如何從花叢爬過。他的母親深情的說“他是沉靜的,因為他在思索。等著吧,總有一天他會成為一名教授!”
現在的人們越來越能感受到愛因斯坦的偉大了。他的偉大幾乎是無人超越的。但當時的人們并不懂得他的創造。事實上,他的獨特在于他那獨特的與常人不同的感覺。
第一次,他認為光電效應中的光的能量是一份一份的;第二次,他認為光的速度是有限的;第三次,他認為引起重量的質量和影響加速的質量是一樣的。
所以,他提出了量子論,狹義論和廣義論。
這一切,就是對事物的特別感覺能力和產生概念的能力,這就是創造力。這個能力來自兒童的內心,也恰恰是童年時期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兒童自己形成的。
有創造力的孩子能夠不為外界環境所干擾、限制,能夠堅持按照自己的感覺和想法,專心致志運用更有效的方法取得成果。
而如果父母不給孩子展示自我的機會,無疑是將孩子最可貴的創新精神扼殺在萌芽狀態,使孩子失去創造的機會,條件,信心,最終淪落為平庸普通,缺乏獨立見解的人。
所以,讓你的孩子天馬行空,膽大的去想象去展示自我吧。未來的生活中,有創造力的孩子才是生活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