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個人估值
1.1 一個人對一個商品的最低估值。是他賣掉這個商品所必須得到其他商品的最低數量。
1.2 特點
1.2.1 主觀價值論是個人的,不是集體的。
1.2.2 他是主觀的,不是客觀的。
1.2.3 它是有行動支撐的,不是憑空的愿望。
1.3 區別
1.3.1 客觀價值論能解釋的主觀價值論能解釋。
1.3.2 客觀價值論不能解釋的主觀價值論也能解釋。
1.3.3 客觀價值論和主觀價值論就是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區別,主觀價值論從需求指導市場生產。
1.4 感悟
1.4.1 旅游區的個人照片可能。賣給你20元一張,但如果你不要。他會一分不值。
2 邊際
2.1 邊際就是新增帶來的新增。
2.2 邏輯
2.2.1 我們餓了,吃饅頭的時候,饅頭帶給我們的邊際效應是遞減的。我們吃第一口饅頭的時候,效應會很高;繼續吃的時候,邊際效應就會越來越低。
2.2.2 當你吃饅頭的邊際效應大于這個饅頭的邊際成本時,你就會繼續吃。反之,你會減少吃饅頭。
2.2.3 水帶給你的價值高?還是鉆石帶給你的價值高?這要看邊際效應。
2.2.4 我更愛讀書,還是更愛游戲。在邊際上我對這兩種愛是一樣的。
2.2.5 一個學生應不應該在某一科去拿100分?從經濟學的角度,這樣做是不對的。
2.3 感悟
2.3.1 強者越強弱者越弱這種說法是不對的。因為使強者更強的效應是會遞減的,最終會回歸。
3 需求第一定律
3.1 無論何時何地商品的價格升高,需求量就會減少。價格降低,需求量就會增加。
3.2 邏輯
3.2.1 第一需求曲線它的y軸是價格橫軸是需求量;第二他代表的是需求量,而不是需求。這兩條曲線不是一個曲線。第三需求曲線是一條永遠向下傾斜的曲線。
3.2.2 價格上升到一定高度,需求者可能變成供給者。比如我在北京買了一套房子。如果房租足夠高的話我可能會自己住一間,將其他的房間租出去。
3.2.3 假如我的冰箱里有300元的食物,這時停電了眼看食物都要壞掉,這時有人把電賣給我,我愿意出多少錢呢?300元下都愿意。電費和300元之間的差距。就叫做交易剩余。
3.3 感悟
3.3.1 價格其實不是商人定的,而是需求者定的,是供需情況決定了最終的價格。
4 需求第二定律
4.1 隨著時間的推移,需求對價格的彈性會增加。
4.2 邏輯
4.2.1 需求對價格的彈性,就是需求量變化的百分比,除以價格變化的百分比。
4.2.2 需求彈性大于1,說明價格一個很小的變化,需求量就會有較大的變化。例如:奢侈品
4.2.3 需求彈性小于1,一般指生活必需品,例如:鹽
4.2.4 同樣一種商品,它究竟是奢侈品還是必需品,沒有定數,取決于它價格的高低。例如20年前出租車是奢侈品,而今天出租車就是必需品。
4.2.5 人的特點在于人能夠尋找替代方案。時間越長,能找到的替代方案就越多。需求彈性會變的越來越高。
4.3 感悟
4.3.1 稅負是由買賣雙方共同支付的。誰支付的多取決于誰的彈性低。他對這個需求更迫切一些。
5 需求第三定律
5.1 每當消費者必須為產品支付一筆昂貴的附加費的時候。高品質的產品相對低品質的產品變得便宜了。
5.2 邏輯
5.2.1 去拉斯維加斯賭博的中國人,他們付出的路費要比當地的美國人多,所以他們的賭注也會比美國人大。
5.2.2 中國留學生到美國讀書。他們付出了比美國人更多的成本。所以他們的成績都比較好。
5.2.3 附加成本并不是越高越好,例如政府對每盒香煙征五塊錢的稅。這樣就沒有便宜的香煙賣了。
5.3 感悟
5.3.1?如果去新疆要把西瓜帶回北京賣,一定會選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