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手足口病是一種兒童傳染病,該病以手,足和口腔黏膜皰疹或破潰后形成潰瘍為主要臨床特征。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的病原是多種腸道病毒(柯薩奇病毒)。主要患病的人群是3歲以下的幼兒,少年兒童和成人感染此病毒后多不發病,但能夠傳播病毒,該病毒主要經糞-口傳播,以及呼吸道飛沫傳播,亦可經接觸患者皮膚,黏膜皰疹液而感染,是否可經水或食物傳播尚不明確,故患兒患此病應隔離1周,同時應對患兒使用過的日用品,食具,玩具,和便器消毒。
手足口病的流行無明顯地區性,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但夏秋季最易流行,該病潛伏期為3-4天,常有1-3天的持續低燒,口腔和咽喉部疼痛,或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特征。手足口病典型的特征皮疹多在第2天出現,多分布于手指,腳趾背面及指甲周圍,手掌,足底等部位,開始時是玫紅色斑丘疹,1天后形成半透明的小水皰,口腔內的病損小皰疹,多與手,足的皮疹同時出現,或稍晚1-2天出現。本病的病程一般為5-7天,一般可自愈,預后良好少數患者可并發腦膜炎,心肌炎等嚴重并發癥,應引起重視,個別重癥患兒病情進展快。
治療:
1.對癥治療,病癥較輕的,預后良好,主要應注意患兒的休息和護理。用淡鹽水或0.1%氯已定漱口,有口腔潰瘍,較大的患兒也可用西瓜霜或華素片含化。口服維生素B1,B2,維生素C。
2.抗病毒治療的藥物有阿昔洛韋和利巴韋林。
3.中醫中藥治療,臨床上可用口炎顆粒,板藍根顆粒或抗病毒顆粒。
上海外灘201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