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看書,大多是人生管理方面的,有那么一刻,我覺得思路開闊了,可過了那股勁,反彈的似乎更厲害,我又陷入了懷疑人生、懷疑自我的痛苦中,甚至連“文思泉涌”的感覺也消失了,這種枯竭感讓我感到無力。
月末,眼看著一個月四篇更文的計劃快完不成了,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小時候補作業的時光之中。為了完成而完成,早已失去了本意,只是在這種被動的狀況下,或許還能吸收到那20%的養分吧,我自我安慰著。
曾經我喜歡抒情散文,因為辭藻華麗,我嘗試著寫,也想讓文章開出花來,或許太注重詞語的堆砌,做作的文章反失掉些美感,但那會兒的認知決定了美的看法,即使“無病呻吟”也感覺美得不可方物,可現在已沒有那種勇氣去重溫了,因為我能預料到雞皮疙瘩掉一地的情景。我一度不能理解我女兒的品味,每次她挑選裙子時總會挑那種最艷的色彩和最閃的裝飾,我笑她俗。突然有一天我明白了,這就是孩子眼中的美,就像那會兒我覺得我的文字美,現在看來俗一樣。
人到中年,我對文字的口味變了,或許是“功利主義”在此刻戰勝了“浪漫主義”,我更偏好于方法論和勵志文。雖然社會反雞湯,但生活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里,偶爾靜下來喝點“雞湯”也不見得是毒藥,所謂的“毒藥”不過是“上癮”的替罪羊。如今,我對文章好壞的評判標準是——有沒有用。“有用”的就是好文。
當身邊各種微課堂成為一種現象,當知識付費大行其道,當各種講師證滿天飛時,我發現原來“功利”不止你我,整個社會都很浮躁。人生的迷茫不可能通過一兩次課就能解決,但是很多人卻深深地迷信上課,以為9.9元就能獲得真知,但現實是“聽了那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一生。”
同樣的局限認識也讓我陷入了另一種誤讀中,我以為我讀了那么多書,下筆就會如有神了,可是現實又打了我一巴掌,我竟然寫不出文字了。昨天下午寫了刪、刪了寫,文章最終還是成了個無法完成的爛尾。
對,這篇也是為了湊計劃的。其實我內心很慚愧,因為從每天一更減少到每周一更,最后又妥協到一個月四更,給自己設定的門檻越來越低,直到現在我才意識到,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就是沒有門檻。當初一天一更,千字文也是隨手拈來,現在一個月四更卻不知寫什么,是我的水平在迅速退化嗎?除了“懶癌”出動,我想不到什么更好的理由了。
有的時候可能真的需要對自己狠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