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收獲:
1、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
在前面的共讀活動中,應該是第三次提到這個問題。
今天遇到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飯店的大師傅說:要想面條勁道好吃,要用120度的水來煮。
120度?怎么可能?水的沸點100度啊,后面還有嗎?老師沒教啊,怎么會有。
其實,做任何事情都一樣,“我以為”、“不就是”都是要不得的,都是邏輯思維單薄的表現。
2、當我們說某人讀書“讀得很好”時,我們心中 應該要有這些標準來作衡量的依據。太多時候,我們是用這樣的句子來形容一個人閱讀的量,而非閱讀的質。一個讀得很廣泛,卻讀不精的人,與其值得贊美,不如值得同情。(不要浮在表面去閱讀一本書——問:我讀書的目的是什么?這樣有意義嗎?)
作者的這句話解決了我的糾結。緣起:身邊有兩個大神,一個每天一書,心體會寫下來,已經堅持了300多天;一個啃經典書,直接使用抄書的方式,一本大部頭,一抄就是半年,目前投資18大佬的書已經全部搞定,形成了自己的投資體系架構。
第二個,自然是我所追求的,慢的有思考,有廣度、深度、密度就是快,就能更好的提升理解,就能更好的成長。
關鍵是第一個,每日一書,之前總在糾結,忽而怎么可能?忽而應該是功力很高、融會貫通的結果吧。現在看來,這并不是一件值得贊美的事,但是也是一件與我無關的事,對于我來說,搞清楚每本書的閱讀目的是什么?這樣有意義嗎?就足夠了。
3、“我讀懂了作者在說什么”VS“我同意作者的觀點”,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讀懂,是同意用這樣的說法來表達一種想法。規則一到八,讀懂作者背后的邏輯和文字,知道作者用這樣的說法想表達的想法
同意,兩層含義,第一,同意你使用這樣的遣詞造句,表達邏輯的表達方法(“文字的應用上沒有意見”);第二,同意你的觀點。
4、結構化要求:結構先行、上下對應、分類清晰、排序邏輯
用四個問題提問:
事情的結論是什么?
觀點有相應的支撐嗎?
分類清楚嗎?
案例之間的關系是邏輯的嗎?
###三個感受:
1、本章是范多倫寫的。
前章說過,感覺永澄老師像是在和這本書談戀愛,揣測著作者的心思,不同作者的手法及表達的細微差異。開始,我還蠻認同的,總-分-總,是范多倫寫的,思維有點擰巴的是艾德勒寫的。
漸漸的,感覺這本書由于前后分了兩個版本,所以內容的融合只是簡單的做了拼插,完善,并沒有對內部的邏輯進行梳理,比如,分析閱讀第一階段,既然是對檢視閱讀的要求,又說是分析閱讀的第一階段?為什么不把主動閱讀的四個問題+檢視閱讀+分析閱讀第一階段整合在一起呢?想來,作者應該是第一版的時候分析閱讀的第一階段作為一個四個層次的雛形來寫的,第二版細分了四個層次,而這個行文結構是本書在編排和內容上最基本也是最決定性的改變,所以,作者說第二篇與第一版很接近。其實,這就說明有三個角色,第一,寫第一版的艾德勒,第二, 寫第二版的艾德勒,第三,寫第二版的范多倫,對應四種情況:本章艾德勒第一版寫得;本章艾德勒第二版寫得;范多倫寫得;本章艾德勒和范多倫寫得。
對于這個問題的研究初看好無聊,細看,包含著很多功夫上身。比如:寫作的手法、風格;比如對作者發展的來看待;比如,對作者的認識,這些都是一個做專題研究的人應該下到的功夫。
2、讀書、做企業管理和個人管理其實都是一個道理,那就是真的懂了嗎?哪些懂了?懂到什么程度?哪些沒懂,缺口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思路環環相扣。所以,再次減負書單,這正把一個問題打透,在不斷的實戰中復盤、調整,再實踐才是真的會了,才是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3、不同的書,目的不同,速讀不同,要求不同,了解這個簡單,難點在于,你想要的是什么?如果貪多嚼不爛,聚焦才更有力量。
###兩個改變:
1、聚焦、聚焦,把想要掌握的部分,不斷地可以訓練,直到成為自己思維的一部分。
2、讀書,是個人的事,看想要的什么?
###一個決定:
在讀每本書之前,務必想清楚閱讀每一本書的目的,明確要花費多大的心力去掌握一本書。
共讀內容:
一、看標題,做判斷
判斷:本章應該分為兩個部分吧,怎么贊同,怎么反對
二、檢視閱讀:
結構初判:總-分-總,范多倫回來啦
? ? ? ? ? ? ? ?理想化辯論的三個條件
? ? ? ? ? ? ? ?落地的四種方法
? ? ? ? ? ? ? ?總結三階段
收獲:關鍵詞;可落地的四種評價方法;綜合概括
三、細節說了什么?
1、懂——滿足前八個規則;不懂——找出問題點
2、壞的書——批判式閱讀,一定是在分析閱讀之后,如果僅僅做檢視閱讀,或者隨便讀讀,是沒有辦法批判的閱讀的。讀壞書,沒有義務做評價。
3、完成閱讀的標準
在和作者達成一致的前提下,還要有批判性的思維。
重要關鍵詞:同意。
千萬不要因為理解了,就可以跳過去。P136-P137
“我讀懂了作者在說什么”VS“我同意作者的觀點”,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讀懂,是同意用這樣的說法來表達一種想法。規則一到八,讀懂作者背后的邏輯和文字,知道作者用這樣的說法想表達的想法
同意,兩層含義,第一,同意你使用這樣的遣詞造句,表達邏輯的表達方法(“文字的應用上沒有意見”);第二,同意你的觀點。
4、偏見與公正
(1)偏見是什么?——偏見就是你的預先評斷
偏見的幾種表現:a、未讀書,先看豆瓣。評論者水平各不相同。跟著誰,就超不過誰。
帶著偏見閱讀:如果你的閱讀目的是提升理解力,一定要完全放下自己。空杯心態。對幾個字偏差的理解,就會天壤之別。
你以為的你以為就是你以為的嗎?
《思考,快與慢》中信由于個別字翻譯的不準確,那對整體的理解就會有天壤之別。
(2)說明自己的假設和前提。——也即,贊同和反對作者的前提:
a、讀者能與作者進行對話,并能回應他所說的話。讀者要說出:“我了解了,但是我不同意”之后。
b、讀者能證明作者知識不足,知識有誤,不合邏輯
c、可以進一步證明自己的論點
(3)關于教練:
a、瑜伽教練指導:“小腿發力"——教練的精準性
b、健身教練做什么動作,做到什么水平——教練的權威性
c、永澄老師針對學員一陣見血的提問
(4)四個反對的方面:
在讀者說出:“我了解,但我不同意。”之后,讀者可以用以下概念向作者說明:
a、你的知識不足——定義、要求、舉例:2003年版本GTD ?VS2015年版本,2003年的版本缺乏工具,不能落地。
b、你的知識有錯誤——定義:理念不正確;觀點和事實相反。(除了相反還有其他的夾角嗎?)
c、你不合邏輯——你的推論無法令人信服,推論荒謬【關于批判性思維的閱讀和交流--20多種不合邏輯的情形】
d、你的分析不夠完整
P141倒1、2在講什么?
前提:要求1:知識沒有錯誤
? ? ? ? ?要求2:知識完整充分
結論:要求3:有說服人的力量
前提,經過推論,得出結論。
5、判斷作者論述的完整性
6、本篇的總結:
批評觀點的特別標準:
證明作者的知識不足
證明作者的知識錯誤
證明作者不合邏輯
證明作者的分析與理由是不完整的
P145分析閱讀的四個階段vs主動閱讀的 四個 問題
分析階段一--主動閱讀第一個問題
分析階段二--第二個問題
分析階段三--第三、四個問題
真實==啟發人心
“這究竟有沒有意義?”
作者建議:
1、并不是所有的書都要做分析閱讀。擁有分析閱讀能力的人,對書中內容的理解要深刻的多。
2、當我們說某人讀書“讀得很好”時,我們心中 應該要有這些標準來作衡量的依據。太多時候,我們是用這樣的句子來形容一個人閱讀的量,而非閱讀的質。一個讀得很廣泛,卻讀不精的人,與其值得贊美,不如值得同情。(不要浮在表面去閱讀一本書——問:我讀書的目的是什么?這樣有意義嗎?)
四、收獲:
1、人際交流的基本原則
2、結構化的批評方式:
結構化要求:結構先行、上下對應、分類清晰、排序邏輯
用四個問題提問:
事情的結論是什么?
觀點有相應的支撐嗎?
分類清楚嗎?
案例之間的關系是邏輯的嗎?
3、不斷拷問閱讀的目的
不同的目的就要使用不同的閱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