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再讀棉花糖?
第一天讀棉花糖的時候,是11月5日。那是我們第一天的讀書會,媳婦兒更是精挑細選了這本書,因為她說這是她買回來學習的,就是為了給兒子提升用的書,還是教育子女推薦的書籍。
其實開始的時候我還真沒有對這本書感冒,我覺得外國人的書就那么回事吧,總感覺不如中國的書給力,尤其是在引導方面,很多文化不通,引導孩子的時候就會出現很多問題。原意引導,很多事情和事物在國內沒有,甚至一樣的問題我們解決和思考的方式不同,我更喜歡讀史,以史為鑒才是最好的教材。
雖然我對國外的教育模式很感興趣,對國外很多project很感興趣,但我更喜歡用中國的方式來教育我的兒子。首先你要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然后你才可以去學習和吸收其他國家好的教育模式和方法。
我記得在上學的時候,在說到清朝洋務運動的時候有這么一句話我很喜歡:“師夷長技以自強”。我們要向優秀的人學習,去學習他們的方法,不是學成他們的方式。我也希望大家在教育子女和提升自己的時候,時刻提醒自己,你自己就是獨一無二的你,學習是為了提升自己,做更好的自己,不是做成別人。這也是,我一直對我兒子做的心理暗示。我想,終將有一天,他會自信十足的告訴世人,我就是我,獨一無二的我。
三周了,三周過去了,兒子進步是可以看到的。可是對于有些時候的我們來說,我們還覺得遠遠不夠,而他自己還覺得,他付出太多。這就像在拔河,誰都不想放棄自己的心思,可是雙方僵持的結果是什么,疲憊不堪之外,也就沒有了再戰之力。
或者用當下相聲里流行的一句話,我們應該換個打開方式。其實換個打開方式,不過就是我們換個角度看問題,也就是說把自己放在事物之外。古詩曾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啊,有時候我們身在局中,又在做著困獸斗,又怎么會看清楚一切呢。
迷失,是我們在教育子女時候最容易發生的事情。我們迷失的是,迷失在家長的地位和角度,是迷失在了家長的心態和能力水平上,我們迷失在了讓孩子做事情卻以我們的標準在要求和考核。
我們是不是迷失的有些離譜了啊。今天,我國外的同學在我們群里發了一個視頻,是他老公英國的一個博士哦很有名氣的。他和他的同學開發的一個教育項目,主要是線上測試,目的就是用有趣的方式來教孩子學習物理知識等信息。
同學希望我們給予意見,我看了一會兒,但很遺憾我也沒有堅持下去,而且我在十多分鐘的時候就失去了興趣。在沒有看視頻之前,我和同學們探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現在孩子的學習以興趣為引導才可以更好的融合,沒有興趣操作起來就舉步維艱。
而同學老公的項目,從立意角度我覺得可以。但實際效果,和我心理預期有些偏差,我覺得主要在于觀念和角度。做這個事情的人是兩位留學博士,他們受西方的影響更深,他們喜歡用西方的模式去推廣事物,而國內的孩子的喜好和他們的點沒有結合上。
這就是我擔心和害怕的事情,也是我想努力做好讀書會的原因,我不能把棉花糖里面的所有東西都來要求我的兒子,那是不對的。我更不能讓他向書里的主人公一樣去思考問題,這也是不對的。
環境使然,不同的環境造就不同的人。這就是差別,這也是每個人都獨一無二的基礎條件。家長學習的應該是方法而不是方式,我們學的應該是技術而不是技巧。所以教育子女,還是國產的好啊。不過要想國產更高效,我們可以合資嗎?
雖然今天又要繼續品讀棉花糖,我覺得只要我們父母把握好這個尺度,合理結合我們身邊發生的事情來給兒子做出正確的引導,他一定會接收到這些信息。
不過,也不要覺得,他接收到了就一定會做,即使做了,就一定會做好。這些要求都是拔苗助長的,孩子是一點點長大,如同小樹一樣。我們需要的是耐心的陪伴,經歷了風雨才可以見彩虹,我們的價值和意義是在危難時,給他們正確和必要的引導,不是規劃和要求他們的生活。
互勉,我們家長也別急著去吃那棉花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