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共讀活動第六模塊的主題是未來之路,它已經為我們教師規劃好了一條貼合信息化時代的成長之路,這是目標,更是不斷自省的標尺。做好教學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教師需要有足夠的內驅力,需要不斷思考、反省,更需要不斷學習。就我而言,最近地,就是踏踏實實地讓自己每一節都盡可能的信息化,想方設法能讓自己上好信息技術融合課。正如音頻中陳蕾老師所說,它需要作為教師的我去努力處理好這三點,改變理念、堅持常態化應用和加強教學反思。
? ? ? 首先是改變理念,從教師中心轉向以生為本,再抵達學生中心,也就是心中始終要有轉變的念頭。只有我們在課堂真正看到學生,把時間、空間、話語權讓給學生,才能真正幫助他們提高學習能力。
? ? ? 春季開學到現在,我會時不時提醒自己十二個字的口訣“少才是多,無才能有,慢才會快”,它的確讓我感觸頗豐。所以,我有意識的減少了我在課堂上的出現,而是通過問題引發思考,進而開啟小組討論,再由學生進行表述。問題就變成了我課中活動的核心,比如《稅率》一課的問題就是“李叔叔的月工資是?元,則他應繳個人所得稅納?元”和“陳叔叔不用繳個人所得稅,他是不是偷稅漏稅了?”《利率》一課的問題就是“把30000元存入銀行半年,到期時能取回多少錢?”和“你能編一道不一樣的題嗎?”課中的問題討論環節都需要學生在便簽紙上寫下自己答案并在小組內分析交流,教師用手機拍攝學生的生成作品進行展示分享。
? ? ? 其次是堅持常態化應用,也就是王博士提出的“課堂用、經常用、普遍用”的三條標準。真的實打實的使用確實很難,我是從這學期來時堅持使用反饋器設備的,對我的挑戰是要我打破之前的教學設計,要重新去確定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去構想整節課的問題。雖然很難,但是久而久之作為教師的我們是可以適應的。同時依照特定的、優秀的信息化教學模式進行設計其實能大大減少教師的備課壓力,也容易讓自己的教學行為變得規范。比如我對《借鏡一所成功學校的校本教學模式》一文中提到的福建省上杭一中的“533模式”就特別有感觸,我總是沿用這種教學模式,課前布置預習任務,課首對預習任務進行檢查,課中適當講解后做大問題的討論,一定要有學生的生成,課尾做當堂的鞏固練習,進而制定課后的拓展提升。例如我在《稅率》一課中,課首完成2題,教師說明稅率的計算方法與不同稅種的說明后,在課中完成關于個人所得稅的列式討論,其中有學生作品的生成,課尾再完成2題的檢測任務。
? ? ? 最后是加強教學反思。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并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在沒有信息技術之前對自己的教學反思很有時效要求,可能剛下課的時候的印象比較深,半天一天之后就忘記差不多了。所以我之前確實沒有寫教學反思的習慣,但現在有了信息技術,它確實能讓教師進行反思可以有據可查。現在我會在課后打開百寶盒看一看自己上課的問題,因為自己還在模式,所以我在回看自己課的過程中總會發現設計時的問題,我很容易可以寫一些簡短的心得。
? ? ? 數字時代的教師專業發展比起過去需要更細致的設計、規劃與執行,除了學校以外,教師自身需要一直一直思考,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