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過很多人,甚至包括我自己,都有著天生的討好別人的傾向。
幾乎每一個“討好者”都清楚的知道,一味的討好別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多麻煩和困難,甚至會給自己造成很多的損失,他們理智思考時清楚討好行為得不償失,但是每當別人提出要求時,他們還是會義無反顧的答應,想盡辦法滿足別人。
敏銳的洞察力
他們總能敏銳的覺察到別人的需求,超乎常人的同理心,只要感受到別人的需求,他們就愿意隨時放下手頭的事情,幫助別人。
無私奉獻的精神
他們沒法拒絕別人,即使別人的要求無理、過分,他們一時間也找不出理由拒絕,只會默默的接受。
沒有需求的賢人
“討好者們”似乎沒有需求,寧愿所有的事情都自己包攬完,卻不愿意給別人添一點麻煩。他們也不愿意向別人主動索取無論是心理還是物質上的關注。
害怕沖突的和平主義者
無論是誰對誰錯,“討好者們”本能的避免一切會和別人發生沖突的事情。在對話中,對方只要表現出一絲生氣的意味,“討好者們”就會第一時間承認自己有錯誤,非常輕易的就妥協。他們試圖去營造溫馨、和諧的氛圍。
這本質上是一種沒有安全感的體現,是對別人的關注和愛有著巨量的需求感的體現。
不安全感多數來自于童年時期,周遭充斥著“不安全感”空氣的環境,可能是一言不合就動手的父親,一生氣就把孩子趕出家門的母親,也可能是校園霸凌,老師的辱罵懲罰等。當他們有過類似的深刻的經歷之后,他們就會對“與別人發生沖突”這件事異常的敏感,將“避免發生沖突”當成自己的唯一教義,貫徹到往后的生活工作中去。
于是,他們難以拒絕別人的要求,出現矛盾總是第一個道歉,也不敢對別人有所要求,擔心為別人制造麻煩,帶來不滿。
其實他們想要的是:我對你這么好,你也應該像我一樣對我這么好!
利人終為利己,“討好者們”心底里渴望別人對他們好,別人能關注他們,能夠覺察到他的需求,并主動的為他們服務。
有趣的地方是:“討好者們”無法從言語上來表達對別人的需求,就只有通過以自己的行動方式,“暗示”對方以同樣的方式來對他們好:
- 我不想工作時老是被人打斷,額外安排工作,我就會在別人說在忙時,完全不給人家新增任何麻煩。
- 我希望你在產生沖突時,你能主動退讓一步,我就會在有沖突時主動退讓妥協。
- 我希望你在我難受時,看出我的逞強主動關心我,我就會在你看起來難過時,主動給你講笑話,買吃的。
但在一次次被人打斷,額外安排了干不完的工作;產生沖突時,對方咄咄逼人,寸土不讓;孤獨失落時無人陪伴后,“討好者們”一次次的陷入疑惑:為什么?為什么?我對他們那么好,他們卻一點都不懂得感激?他們還要這樣對我?